-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中國發展門戶網8月12日電 日前,中國科學院編寫了《中國科學院信息化發展報告2011》,在其中介紹了中科院教育信息化特點及成效。具體內容如下:
1.立足全院教育發展戰略,建設統一的教育管理與協同學習平臺
中國科學院教育發展綱要提出“科教融合,協同發展,突出特色,引領示范”。中國科學院的研究生教育實行“兩段式”培養模式,旨在發揮研究所的科學研究優勢,培養高質量人才。教育信息化對這一特有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提供了強力的支撐。教育信息化項目通過2年多的建設,截至2010年底,在原有分散、局部、非標準的教育管理系統基礎上,構建了研究生教育業務管理、協同學習服務和網絡化繼續教育培訓等三大平臺,覆蓋從研究生教育到繼續教育的各層面的業務管理與協同學習技術支持與服務,實現了教育統一門戶登錄及教師、學生、職工和課程等基礎數據的統一關聯,為教育質量的提高與領導決策提供了便捷、可靠的信息化支持。
圖表 64.教育信息化用戶分布
2.把握人才培養規律與環節,實現研究生教育全過程管理服務
截至2010年底,教育管理信息化以研究生教育業務管理平臺的建設為樞紐,全面梳理了教育管理業務流程,奠定了工作規范化的基礎,實現了制度、流程、網絡管理平臺的一體化。在研究生教育業務管理方面實現了從學科建設、導師管理、招生管理到學位管理、校友系統等一體化網絡化工作平臺,服務成效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3.助力學習型組織建設,創建繼續教育培訓平臺
“十一五”之前,中國科學院繼續教育尚無信息化手段支持,管理工作效率受到制約。教育信息化項目中重點建設網絡化繼續教育培訓平臺。該平臺包括:服務全院繼續教育培訓管理的“繼續教育管理系統”、服務全院院所和施教單位繼續教育培訓教學互動與職工自主學習的“培訓學習網站”及繼續教育培訓門戶“中國科學院繼續教育網”。該平臺依據院組織體系特點與需求而建初步形成了符合中科院特色的網絡培訓業務流程體系,實現了繼續教育培訓的業務管理平臺與學習平臺有機結合,并根據需要實現了全院教育資源整合應用,為全院職工的終身學習打下了基礎。
4.持續積累教育資源,推動協同學習與資源共建共享
中國科學院的教育資源與科研緊密結合,但由于人才培養地域分布的特點,使得資源呈現出相對的分散和稀缺。因此,在“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建設中,中科院建設了以課程網站、空中課堂、培養指導為核心系統的協同學習服務平臺,實現了面向全院的在線學習交流和課程學習、自主學習、論文指導培養過程的信息化,其中的視頻課件、論文指導等資源共享服務體系達到了國際同類應用的先進水平。其中,空中課堂作為面向全院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和公共服務平臺,平均日點擊量已達10萬人次以上;課程網站平均日點擊量5萬人次以上。特別是,院所也開始積累和提供教育資源,供全院共享。例如,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在光學領域組織制作了獨具特色的課件,也共享了研究生院的科技哲學等公共課程資源。
圖表 67.空中課堂全院院所訪問量TOP10(集中教學園區除外)
圖表 68.課程網站全院院所訪問量TOP10(集中教學園區除外)
5.重視技術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和關鍵技術的研發環境
中國科學院“十一五”教育信息化項目的用戶地域分布廣、角色類型多、數量大,項目提供的軟件和服務種類齊全。為此,項目組在建設開發的同時,注重信息技術與教育理念的緊密結合,以需求為牽引,以信息化促教育創新,自主研發了3個核心技術,即:支持大規模并發訪問的視頻云服務平臺、簡便易用的演講影音錄制軟件和專業便捷的學術搜索引擎。視頻云服務平臺支持數萬人同時點播視頻,用戶點播視頻不會產生流量計費,視頻點播效果更加流暢穩定;演講影音錄制軟件實現了計算機桌面及視頻的同時高清錄制,一次完成制作和優化編碼,占用空間是傳統方法產出的三分之一;學術搜索引擎基于中科院雄厚的科研學術內容源,將課程、論文、視頻與人物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檢索和精細分類,實現專業個性化學術內容的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項目實施期間,申請了20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6.重視軟硬結合,形成人才培養的信息化良性生態環境
在教育信息化三大平臺建設的同時,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也得到了同步的建設發展,在服務規模和帶寬容量方面名列國內高校前茅。為滿足平臺服務要求,中科院共部署服務器節點40個,支持并發在線人數大于3,000人,存儲容量15T;安裝了防火墻系統、網絡監控軟件等軟件;主干網絡服務帶寬達1G,校園網內到終端節點帶寬10M,網絡服務平臺平均無故障時間小于24小時/年。
院“十一五”人才培養信息化,構建起了服務全院近4.5萬在學碩士、博士研究生的網絡化培養管理和學習互動平臺,服務全院5.5萬科研、管理及支撐等崗位職工的繼續教育網絡化培訓平臺,以及集成全院各類教育資源的知識共享和共建平臺,形成了服務于全院研究生和職工的網絡協同學習環境,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更好地滿足了中國科學院人才培養對網絡資源日益豐富及科研與教育日趨緊密關聯的需求,同時也為教育信息化的持續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