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2010年8月12日央視《環球視線》播出《外媒聚焦舟曲 稱中國“嫻熟”應對》,以下為節目實錄:
主持人 水均益:
大家晚上好,歡迎您收看新聞頻道正在直播的《環球視線》,我是水均益。
在我國甘肅舟曲發生特大山洪地質災害之后,在中國設有常駐記者的幾乎所有的外國媒體向美國的有限電視新聞網、法新社、路透社、美聯社、英國廣播公司、日本的共同社、半島電視臺等等全都是第一時間派出了記者前往外位于中國西部的偏遠的小城。他們對于這次災害展開了全方位的報道,最新的災情狀況、鮮活的救援故事、群眾的安置情況、政府的救援能力,都成了他們關注的焦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媒體都異口同聲地稱贊中國政府在面對自然災害的時候,所顯示出的那種迅速而強大的應急能力。接下來我們就選取兩個外媒報道舟曲災害的片段,來看看他們是怎么報道的。
(播放短片)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
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被特大山洪災害所掩埋的村莊,在各個地方、各個角落,人們在不停地開展救援工作。
這就是為什么救援工作開展艱難的原因道路和居民區,都被厚達數米的泥漿所掩覆蓋,無論是走路還是行車都是十分艱難,所以救援人員只能使用鐵鍬、鐵鎬,甚至徒手救出被埋人員。
周圍的人告訴我這里有一位幸存者,他是一位52歲的老人,他雖然身受重傷,但他仍然活著。
英國廣播公司記者:
這是一項非常艱難的工作,這些戰士們在用鐵腳、鐵鎬奮力挖掘,每一個他們認為有幸存者的地方,在不遠處,還有很多的救援人員帶著搜救犬,以及大量的醫護人員。
如果你環顧四周你會發現,山洪災害給這里造成的巨大破壞,所以大量的戰士來到這里開展救援工作,在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座村莊已經完全被泥石流所掩埋了。
正在評論 外媒多角度多層次關注舟曲救援
水均益:
有關這個話題,今天請到兩位我們的特別評論員,一位是楊禹,還有一位是宋曉軍先生。
其實像剛才我們看到的這種片段報道,截止到今天還在不斷,像美國CNN的記者現在還在舟曲現場在連篇累牘不斷地報道,關注的角度點也很多。我注意到一個情況,實際上咱們從汶川開始,一直到像今年的玉樹等等,我們的各級,包括宣傳部門和政府部門,都很有意識地更多地邀請外國記者,第一時間到現場去參與這種報道,甚至于為他們提供食宿行、充電、賬篷等等這樣一些便利條件。
宋先生,我覺得這可能也是隨著中國逐漸地發展,逐漸地希望跟外部世界更多地建立一種鏈接,也希望外國記者同志他們的報道,讓全世界能夠了解中國,是不是這樣的一個意圖?
正在評論 為外媒提供便利條件中國期待和世界鏈接
特約評論員宋曉軍:
我覺得是這樣,其實中國的透明度,除了奧運會、世博會以外,包括汶川中間發生這些事情,包括這次舟曲,包括災難,說好事壞事,我們都達到了一定透明度,給外界提供了一個觀察中國的全方位的視角,我覺得這樣才能夠使得更加真實的中國呈現給世界。因為中國現在目前,其實很多的外媒都關注中國的是經濟,而且中國的經濟成為了世界經濟重要的穩定器。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中國其它方面的新聞,對于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器這一點也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正在評論 外媒多角度多層次關注舟曲救援
水均益:
我注意到,這一次從國際媒體的報道來講,力度、覆蓋面,人員次數沒有統計,應該也是達到了新高,他們報道的角度,我仔細分析了,從災害的成因,救援的相應的故事,災情的狀況,救援技術的能力,包括剛才我看到記者,身臨其境拿一個鐵鍬給全世界的觀眾講解為什么救援這么難。一定程度上說明外國人現在已經開始很深入地、很細節地,甚至關注到中國人在災害面前的狀況,這樣一種深入的報道。我不知道楊禹是不是同意我的這種感覺?
特約評論員楊禹:
其實指揮著傳媒背后的是受眾。這說明全世界的受眾越來越地和我們中國,和我們在舟曲的受災的群眾和救援的人們是在感同身受,一方面是因為現在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地方,面對的這樣的自然災害是越來越多,類似的場景,類似的難題,他們在自己的國家,或者在別的國家會越來越多地遇到,這個時候他們要看看中國人是怎樣面對這樣的難題。
專家觀點 救援中的科學性是世界共通的
再一個,所有的救援,面對這樣自然災害的災害的救援,全世界都在追究一個問題,就是怎么讓這樣的救援更有科學性,或者救援的科學性是一個世界共通的難題。我們知道中國的救援體系,一方面要適合中國的國情,一方面要反映國家的綜合實力,再有一個,它能夠做出各種反映,能夠調動各種力量,能夠把物質的力量和謹慎的力量同時調動起來。所有這些課題,在這樣一個難題面前的課題,其實這些傳媒背后,它自己國家的國民受眾他們也都非常關心,因為他們也會面對這樣的難題。
正在評論 外媒多角度多層次關注舟曲救援
水均益:
我覺得實際上就是通過這些外媒對于中國類似于像舟曲這次的報道,讓全世界也看到了真實的中國的一面,是不是這樣宋先生?
宋曉軍:
我覺得是這樣。冷戰期間,由于中西方外媒的對壘,有很多冷戰的遺存的一些東西,很多媒體采取輿論戰的眼光去看,或者意識形態先行的方式。
專家觀點 外媒前往舟曲是為了觀察中國能力
對于中國這樣的一個制度,在他們眼里,能不能完成工業化和現代化,它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也就是工業化和現代化,就是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我們一般來說,重工靠動員,機電靠組織。他們在救援也好,奧運會也好,世博會也好,其實他們觀察的這兩點是很重要。他們認為,因為按照他們冷戰的說法說,你這樣的東西實際是干不成的,你實現不了工業化,也實現不了現代化。但是我發現逐漸他們開始觀察一些細節,通過一些細節來體現你這樣的一種社會制度能夠產生什么樣的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以及你未來要達到的,比如說我們10月份要召開的五中全會,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你未來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規模。它要通過這些細節的觀察來觀察中國的未來。
正在評論 外媒多角度多層次關注舟曲救援
水均益:
這一次實際上我注意到,外媒關注的不光是救災面上這一層面,甚至于涉及到了剛才二位所說到的,中國的國家的體制,你的整個的救援的能力所展示出的你的領導能力,以及國家的一些層面。
正在評論 國際輿論積極評價中國政府救援工作
我挑選了幾個外媒的評論,很有意思。
像路透社說,最近幾年中國中央政府動用一切資源抗擊一系列自然災害,包括洪水、地震、山體滑坡等,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英國的《獨立報》說,中國政府在動員各方面應對自然災害方面非常嫻熟,這也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泰國通訊社說,中國政府迅速調派大批的軍人、救援人員,把握救援黃金時間搜救幸存者,體現了對人民生命的極度珍視。從汶川、玉樹到舟曲,中國社會制度的優越性能夠保證集中力量救援災區。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講,實際上我覺得外國人更多的,或者世界通過這樣的媒體的報道,看到了中國從汶川開始,或者更早,這一系列我們展現出來一種中國特色,我覺得是。
楊禹:
我覺得既有這些媒體提到的那些中國的特色,還有一點也是我們的特色,同時也是國外的媒體他們更感興趣的,也能夠感同身受的。
專家觀點 中國救援體系核心是“人”
他們的興趣點是什么?就是在這樣的一個重大災難的面前,在這場救援宏大的進程當中,他們的習慣是愿意關注這里邊人。受難的人、救援的人、救出來的人、沒有被救出來的人,而我們中國現在的這種科學的救援體系的核心恰恰就是“人”。我們的救援體系,這條主線始終是搶救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能搜救的時候,黃金72小時里面都要搜救。
水均益:
只要有一線希望,做百倍努力。
楊禹:
過了黃金72小時有一線希望做百倍努力,這樣的一種以“人”為核心的搜救,包括之后以“的安置為核心的安置等等,這些是外媒關注的一個焦點。他們同時也做出了很多剛才你給觀眾介紹的那些報道里面的一些評價點,我想在這一點上,我們這樣的救援進程,應該是完全可以讓外媒來進行充分的報道。
正在評論 國際輿論積極評價中國政府救援工作
水均益:
這一次仔細觀察他們的報道,你會發現,外媒的這些報道,幾乎很少有故意的,或者拼命要往負面上移,很自然,相對來講還是比較客觀,而且這里邊話里話外展現了很多對于人的生命的尊重,對于救援的科學性,乃至于對中國整個面貌的一種介紹,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去總結,甚至去反思的很好的經驗。
感謝楊禹參與我們這一節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