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7月國際油價不斷上揚的趨勢得到扭轉,高油價仍然是2006年貫穿石化行業的重要主題。在高油價背景下,上游石油企業獲益頗豐,而下游的石化、化工企業則影響不一。高油價也激發了替代能源產業的投資與開發。這些將對行業產生哪些深遠的影響?企業的對策如何?2007年石油化工行業走勢又將如何?在此,讓我們共同回顧2006年的世界石油化工行業的發展走勢,并對2007年的行業發展進行展望。
--國際油價出現拐點
在整個2006年,油價前升后降并出現拐點,但仍然在高位盤旋。2006全年WTI原油期貨平均價格約為66美元/桶,比2005年高出9美元。在2006年年末,油價雖有所回落,但仍在60美元/桶附近徘徊。
在此期間,歐佩克(OPEC)一攬子油價長期高于50美元/桶,這為OPEC成員帶來了巨大收益。同時,OPEC也希望能保持長期的油價穩定和供需平衡。因為過高的油價將刺激替代能源產業的發展,也將影響全球經濟的增長,這對石油價格和OPEC組織的長期發展都將不利。為了進一步增加在市場份額和國際市場的影響力,該組織已經開始籌備吸納新成員,申請成為OPEC成員的包括安哥拉、蘇丹和厄瓜多爾三國。
--油價對上下游產業影響各異
油價的高位運行給處于上游的企業帶來了巨額收益;而對于沒有上游油氣資源的非一體化石化和化工企業而言,則造成成本大幅上升,利潤嚴重受損。
2006年的平均油價比2005年增長了16%,這為上游的石油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在美國《財富》雜志排出的2006年世界500強中,石油巨頭占據了榜單的重要位置。其中,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排名全球第一。國內的兩大公司中石化(Sinopec)和中石油(PetroChina)的排名也進一步提升。
油價的上漲大幅提高了石化企業的原料成本,而擁有油氣資源的一體化企業影響相對較小。以聚烯烴生產商為例,這類企業大多是煉化一體化企業,有較強的市場勢力和價格轉嫁能力,因而受到的影響較小。其他沒有上游資源的化工生產企業受到的影響較大,特別是聚氯乙烯(PVC)和聚苯乙烯(PS)等生產企業。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國內知名的PS生產企業汕頭海洋第一聚苯公司業績下滑,被韓國SK集團收購。
--煉油行業繼續穩步發展
2006年全球煉油工業繼續保持穩步發展。截至2006年年底,總煉油能力達到42600Mt/a。比2005年增加6.8Mt/a,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創歷史新高,全球煉油廠的總數保持相對穩定。
就地區而言,亞太地區增長相對較快,煉油能力增加了5.25Mt/a。北美、東歐和中東地區也都有小幅增長,而非洲、西歐和南美地區等其他地區煉油能力有所下降。
在各大煉油公司中,埃克森美孚和殼牌(Shell)的煉油能力排名仍居前兩位。作為亞洲最大煉油企業的中國石化在全球排名第三,而另一家中國企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名列第九。
2005年12月,BP將子公司億諾以90億美元出售給英力士(Ineos),交易包括BP位于蘇格蘭和法國的兩座煉油廠,總能力近20Mt/a。
而在2006年,中國石化海南煉化8Mt/a的煉油廠投產,廣州石化等下屬企業也相繼完成擴能。此消彼長,BP煉油能力從世界第三降至第四位。
--石化行業景氣帶動相關產業
近年來油價的高漲和需求的增長大大提升了石油化工行業的景氣程度,也繁榮了石油化工相關的運輸、倉儲和工程建設行業的發展。石油和化工產品全球貿易的增長大大帶動了大型船運和油品、化學品儲存設施的建設。
此外,石化行業的景氣刺激了投資者興建了大批化工項目,使工程建設市場進入鼎盛時期。根據預計,這一趨勢從2004年開始,將持續到2009年前后。由于中東地區豐富的廉價原料和中國的巨大市場,全球石油和化工企業在這兩個地區投資建設的化工項目日益增多。
--高油價催生石油替代戰略
高油價讓替代能源的開發備受關注。在此背景下,風能、太陽能、氫能、燃料電池、生物質制油等成為熱點話題。其中與傳統的石油化工行業聯系最為緊密的是天然氣合成油(GTL)、生物質制油(BTL)和煤制油(CTL)。
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已經開始著手替代能源技術的產業開發。日本企業在油電混合動力方面目前占有領先地位,而美國企業則大力開發燃料乙醇。
中國政府也已經啟動替代能源戰略。在山西、山東、云南、四川等地已經開始了甲醇燃料替代汽油的試驗研究,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安徽5省的全部和河北、山東、江蘇、湖北的部分地區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此外,大規模的煤基甲醇、二甲醚、煤制油和新型煤化工項目也已經陸續開始啟動。
中國煤炭資源豐富,對比當前的油價水平,開展煤制油與煤制烯烴項目經濟上可行。為此,以神華、兗礦、山西潞安、中煤等為代表的企業已經著手開展項目。
--并購重組凸顯三大特點
2006全球石化行業的并購重組依然活躍,并表現出金融公司直接參與,歐洲公司交易踴躍,和中國企業步伐加快這三個明顯的特點。
與以往作為并購交易的融資伙伴不同,近兩年來,一些金融公司直接參與化工行業的并購。2006年9月,GE宣布與阿波羅(Apollo)投資公司簽署協議,將旗下業務包括有機硅和石英的GE高新材料集團出售,涉及交易金額38億美元。
歐洲是并購重組最活躍的地區,其中又以德國最為突出。在2006年最大的一筆交易就是德國林德(Linde)氣體公司以164億美元的價格,完成對英國氧氣公司(BOC)的收購,鞏固了其在工業氣體行業的領先地位。德國公司參與的其他重要交易還有巴斯夫(BASF)收購催化劑公司恩格哈德(Engelhard),和巴斯夫收購德固賽(Degussa)的建筑化學品業務。
從2005年開始,中國大型企業開始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進軍海外油氣市場,成敗參半。在2006年,中國化工集團(ChemChina)成功完成了三樁海外化工業務的收購。
--歐盟REACH獲得最終批準
2006年12月18日,歐盟正式在布魯塞爾正式簽署《化學品注冊、評估和許可》(REACH),這標志著三年來備受爭議的歐盟化學品政策獲得最終批準,將于2007年6月作為法律正式實施。
歐盟化學品政策正在積極地穩步推進。
雖然歐盟推出的化學品政策引發了業界的諸多憂慮,包括化工企業的成本增加,化工行業的失業人數增加,化工產品的價格提高等;但是歐盟對該政策的付諸實施的態度堅定不移。REACH將對約3萬種常用化學品通過注冊、評估和許可這三個環節實施安全監控。按照規定,企業必須向設在芬蘭赫爾辛基的新主管機構注冊其生產的化學品,并列出其潛在危害。相關產品只有在得到許可后,方可進入歐盟市場銷售。
--中東與中國企業影響力提升
分別以原料和市場的優勢吸引外資,近年來中東和中國大陸的石化行業發展有目共睹;但進入2006年后,數據表明,這兩個地區本地企業的規模和影響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中東乙烯產能已經超過10Mt/a,成為全球重要的石化生產中心之一。除了在當地開采石油和興建下游裝置以外,一些中東企業還發展到在國外投資項目。沙特阿美(SaudiAramco)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該公司與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合資參與了中國福建大型乙烯項目。沙特基礎工業公司(SABIC)近幾年的表現顯示出其在全球擴張的欲望。
中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之后的第二大化學品消費國,也是全球第二大乙烯生產國。得益于經濟增長帶動的需求,中國的大型企業石化企業在近幾年獲得了極快的成長。中國石油是亞洲最大的石油生產企業。中國石化已成為亞洲最大的煉油企業,全球排名第七位的化工企業。中海油(CNOOC)通過建設煉油廠和乙烯裝置,也在拓展規模,成為一體化的石油化工企業。此外,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國化工集團在內的大型企業加快了海外收購進行業務重組的步調,在行業影響力與日俱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