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3.日本從風險到災難
日本從風險到災難
日本核電年發電量:2658億千瓦時
盡管現在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嚴重的一次核事故,但它曾是這個嚴重缺少能源的國家的一個核電典范。日本在戰時是唯一一個遭受核彈襲擊的國家,然而20年后該國進入所謂的“和平原子能”狀態,利用核能促進經濟增長。由于沒有國產化石燃料,日本被迫從國外進口所需的所有石油、煤和天然氣,面對這種情況,日本把核電站視為一種可以產生大量電能的方法。自1966年該國的第一座商業核電站開始運營至今,日本已經建成54座核反應堆,其中包括世界最大反應堆——位于日本西海岸新瀉縣的柏崎刈羽核電站。
核能發電滿足了日本三分之一的電能需求,在福島核事故發生以前,該國打算把核電產電量在國家電能總產量中所占的比例,由2017年的40%提高到2030年的50%。日本位于4個重要構造板塊的交界處,是世界上最有可能發生地震的國家。而且在日本這個地震多發區居住著1.265億人。斯坦表示,阿拉斯加州的地震風險與此類似,但是該州的人口不超過70萬。
當然,日本的所有核電站都位于地震多發帶。核工業代表和核電站反對者很快指出,海嘯后柴油機備用系統出現故障(并不是海嘯造成的)直接引發福島核事故。核工業官員曾指出,這座核電站經歷有史以來最強的一次地震后幸存下來,它的表現跟計劃的一樣。在自然災害和其他規模更小的災難面前,斷電是更常見的風險因素。例如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的核安全項目主管大衛·洛克博姆表示:“我們的電站無法承受颶風或海嘯的襲擊,我們更易受到斷電和失去備用設備的影響,無論這是由墨西哥灣的颶風、東部地區的冰暴引起的,還是由克利夫蘭的樹木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