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降低稅率及儲蓄率。過去幾年,我國稅收增長都在30%的水平,遠遠超過實際經濟增長率和通脹率。學者蒙代爾(Robert Mundell)不久前建議美國政府把企業所得稅由35%降低至15%,認為這是“對癥下藥”的一個重點。此外,德國等也已出臺了減稅方案。
透過財政及稅收措施,提高國民的可支配收入及消費,可提供擴大、創造及優化“內需”的基本條件。如大幅減低個人所得稅,包括向中等收入階層減稅,將有利于擴大內需及刺激個人的積極性,有利于吸引高素質人才。相反,高稅率則會打擊內需和投資,并流失稅源。
目前中國的儲蓄率有“三高”現象:(一)政府的儲蓄率高,中央已果斷地出臺一個4萬億元人民幣的刺激經濟方案,相信還有上調的空間。(二)國民的儲蓄雖然居高不下,但占國民收入比例其實有下降趨勢。由于銀行的儲蓄息率偏低,將不能為國民帶來財富效應,因此,消費者仍然不會有足夠的信心增加消費。這是“擴大內需”的一大障礙。(三)企業儲蓄占國民收入比重持續攀升,企業可支配收入占GDP由1992年的11.1%,上升至2007年的22.9%。能把企業龐大的儲蓄轉化成有效益的投資,將有助于“擴大內需”。
在國庫收入方面,應當解決三個問題:(一)理順資源產權不清的問題,合理地征收資源稅。(二)讓國民合理分享到壟斷性行業的過高利潤。(三)許多國家的國債占GDP的比例在100%以上,這是一個危險的水平。我國在這方面包括去年新增的國債,占GDP的比例仍在20%上下,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利用。
全球金融海嘯帶來了“危”,也帶來了“機”,我國的改革開放已走過了30年,現在要抓住百年罕見的機遇,積極推動改革開放的“第二浪”,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我國可在下一個30年內實現全面現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