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公推直選范圍
過去十年間備受矚目的基層黨組織公推直選,有望在未來十年迎來更大范圍的運用。
十七大修改黨章時,為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公推直選等擴大黨內基層民主的探索留出了空間。此前的2007年4月,中央主管部門負責人到江蘇調研公推直選時曾表示,突破黨章規定的試點要總結經驗,實踐證明可以面上推開的,需黨章修改后,才能大范圍運用。
按照中央要求,公推直選的推進力度將會提升,推廣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由黨員和群眾公開推薦與上級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直接選舉范圍。
“如果把公推直選局限在一定范圍內,很難遏制買官賣官、權力腐敗現象。”竹立家說。
在專家看來,公推直選擴大的范圍,有四個維度,即人員、地域、單位類型、層級。
早期的公推直選,多適用于鄉鎮黨委書記。
“書記直接選出來了,副書記怎么辦?委員怎么辦?”2004年3月,中央主要領導在新華社一份內部材料上曾如是批示。
后來,鄉鎮黨員大會直接選舉所有黨委班子成員的案例出現。有的鄉鎮則由黨員大會直接選舉委員、再由委員選舉副書記、書記。
公推直選試點后來還擴大到“面”上。如今年7月到8月,僅南京一地,便有363個城市社區通過公推直選選出新的黨委班子。
了解高層信息的專家指出,至少未來三年內,鄉鎮黨委領導班子成員公推直選試點工作將繼續,并將及時總結經驗。
此前,多個省份還在鄉鎮之外的單位進行了公推直選探索,有的是在國有企業,有的是在學校,有的是在社區,有的是在社會組織。
“應對基層各級各類公共機構的一把手進行公推直選”,竹立家建議道,直選應走向全覆蓋,包括黨政、司法、立法部門。
推動差額與競爭性選拔
“只有差額才可真正稱得上選。”汪玉凱說,差額選拔干部制度強調了給被選者一個選擇的權利。
黨章規定,黨的各級代表大會的代表和委員會的產生,要體現選舉人的意志。候選人名單要由黨組織和選舉人充分醞釀討論。可以直接采用候選人數多于應選人數的差額選舉辦法進行正式選舉。也可以先采用差額選舉辦法進行預選,產生候選人名單,然后進行正式選舉。
中央黨校教授葉篤初對本刊記者介紹,這一規定始自十三大修改的黨章。十三大后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的差額比例最大時超過10%。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甄小英也曾對本刊記者表示,擴大差額比例、差額選舉層次逐漸上移應是日后的一個趨勢。
除選舉外,推薦、考察等選舉前環節也適用差額原則。來自高層的信息顯示,在推行差額選拔干部制度中,將推行差額推薦、差額考察、差額醞釀,完善地方黨委全委會、常委會決定任用重要干部票決制度;并在3年內選擇一些地方進行試點,探索地方黨委差額票決干部辦法。
與公推直選一樣,票決制在十七大時始見于黨代會報告,同樣也早在一定范圍內推行。如2002年4月,廣東省委票決出3名地級市黨政正職干部。同年7月,中央印發《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規定市、縣級黨政正職人選須由黨委票決。次年3月,廣東省委將票決對象擴大到58名省政府組成人員和直屬機構正職人選。
前述票決為等額票決。另據公開報道,不少地方對一些級別較低或副職人選曾進行過差額票決。
竹立家認為,有差額才會有競爭,有競爭才會形成民眾參與的局面。
加大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力度,為中央近年多次強調。在地方的實踐,尤其是委任制干部,競爭程度不斷上升。2008年3月,南京市政府四個部門的16名副職競選四個局長位置,其“PK”場面由電視直播。
據了解,在注重提高競爭性選拔干部工作質量的同時,未來五六年,應使每年新提拔廳局級以下委任制黨政領導干部中,通過競爭性選拔方式產生的不少于三分之一。竹立家指出,給出具體量化指標,提高了政策可操作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