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高考指揮棒下
只“教書”難“育人”
每當青少年出現“過火”行為,外界首先就會斥責肇事者,此次“熱舞視頻”也是如此:男生被學校記過,女生每天都要忍受來自身邊同學的非議和“注目禮”。
但捫心自問,孩子們真的錯了嗎?該女孩的一位4年同窗好友告訴記者,從初三到高一,他們沒上過一節健康教育課,父母也從未與他們聊過相關事情,“一切都是在‘戀愛’后自學”。他表示,4年來,他第一次發現學校除了學習、考試以外,如此反復強調“做人”、“道德”、“操守”等字眼,竟是在“視頻”事件之后:“老師多次召開緊急會議,班會上反復強調、期末考試前也一講再講,放假前校長也對此事破天荒地進行了長達半個小時的講話……”學校的突然“覺醒”,令學生們此時才“恍然大悟”:應該怎樣做人、什么是自愛,什么是法律……
其實,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學校的尷尬并不比學生少,“家長要成績、教育部門要成績,一切都是為了中考、高考、為了孩子們的前程!”于是,“可有可無”的課程“能免則免”,“無關緊要”的教導可省則省。
該校一位老師向記者展示了高一學生一周的課程表:從語文、數學、英語,到歷史、生物、地理、政治、物理、化學、歷史……密密麻麻如車輪戰。“現在連主科課程都不夠時間上,到了高二高三基本上體育課都要免掉了,誰還有心思、有時間去上不用考試的課?”
今年1月11日到2月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先后召開五次座談會,聽取各界人士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初稿的意見和建議。溫家寶強調,我們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要敢于沖破傳統觀念和體制機制的束縛,在人才培養、考試招生等方面進行大膽創新。
事實上,“德智體”全面發展是個幾十年前就有的概念,只不過早已被“不考的科目可有可無”所取代。溫總理的話或許正傳遞出一種信號:應試教育的機制不改變,我們的孩子可能永遠無法走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良性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