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進展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原發腫瘤不斷轉移的過程,而美國科學家的最新一項研究發現,循環腫瘤細胞,即脫離了原發腫瘤而傳播到身體其他部位的癌細胞,能夠返回其原發腫瘤并繼續發展,從而增強腫瘤生長。這一過程稱為“自激注入”(self-seeding)。研究人員稱這一發現有助于新的靶向性癌癥治療方法的開發。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12月25日的《細胞》雜志上。
該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美國紐約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癌癥生物學和遺傳學部的研究員金米勇(音譯)稱,他們的研究不僅揭示了自激注入這一現象及其機制,還揭示了其在腫瘤發展過程中可能發揮的作用。
研究人員在小鼠身上進行的實驗表明,自激注入涉及兩個不同的功能:一是腫瘤吸引其自身循環產物,即循環腫瘤細胞的能力;二是循環腫瘤細胞為響應腫瘤吸引而具有的再浸潤到腫瘤的能力。研究人員確定了4種負責執行這些功能的基因:IL-6、IL-8、FSCN1和MMP1。其中IL-6和IL-8負責吸引循環腫瘤細胞群中最具侵略性的部分細胞,而FSCN1和MMP1負責對循環腫瘤細胞的再浸潤進行調節。
研究顯示,循環乳腺癌細胞有與上述相似的基因表達模式,乳腺癌細胞能擴散至肺部、骨骼和大腦,因而增加了腫瘤轉移到這些器官的幾率。除乳腺癌外,其他類型癌細胞中也會發生自激注入現象,其中包括結腸癌以及黑色素瘤。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十分重要。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癌癥生物學和遺傳學部的主席瓊·瑪薩古埃博士稱,該發現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有助于開發新的靶向性治療方法,通過干預自激注入過程來減緩甚至阻止腫瘤進展。
該中心乳腺癌部的副主任醫師拉里·諾頓博士則指出,自激注入現象的發現為癌癥治療過程中的臨床觀察提供了新的視角。醫生都知道腫瘤的大小和預后的好壞有關聯。人們通常認為大的腫瘤會釋放更多的具有轉移潛力的癌細胞,從而導致預后效果較差。但實際上這種關聯可能是侵略性癌細胞的自激注入造成的,類似的機理還促進了局部腫瘤的生長和遠端腫瘤的轉移。(劉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