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心理問題不再回避
“高考前那段時間,我的情緒特別不穩定,一點兒小事都會想不開,我甚至懷疑自己神經質。”已參加完高考的汪同學說,因為自己不好意思對身邊人提起,她選擇撥打12355——北京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熱線,傾訴心事。
據12355熱線統計,自2005年9月1日熱線開通至今年5月,共接聽電話5507次,其中心理咨詢類電話4704次。而撥打熱線的群體以青少年為主,占67%。另外,30-50歲之間的詢問者也以咨詢孩子的問題為主。
北京青少年法律與心理中心負責人錢一鳴說,與以往談“心理問題”色變不同的是,現在的很多青少年都能逐漸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從避而不談到主動尋求幫助,這說明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促使社會容忍性和接納性都提高了。”
目前,青少年咨詢的心理問題以考試焦慮、親子溝通、師生關系、早戀等為主,而抑郁癥、強迫癥等疑似心理障礙,網絡成癮、性心理扭曲、孤獨、孤僻等問題也逐漸出現。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專家指出,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平日經常接觸電腦、網絡、手機等現代化傳播工具,疏遠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這就會引起一系列心理問題。
原因:家庭生病孩子吃藥
只有在熱線里,小劉才愿意開啟自己的心門。在她12歲的時候,父母離婚,她隨父親與奶奶一起生活。身邊的親人甚至她的同伴都經常指責母親,使她覺得母親既可親又可恨,于是產生一種矛盾、復雜的心理。她很希望見到自己的母親,但母親來看她時,她卻故意躲起來,不聽話,不穿媽媽買的衣服,表現出強烈的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
“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溝通和親近,是造成孩子心理缺陷的根源。”錢一鳴說,“家庭是一個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對一個人個性的形成會產生全方位的影響。如果孩子生長在不和諧的家庭環境里,會受到心理創傷,甚至會造成神經系統的紊亂。”
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吳穎惠為家長們提出了兩條建議:“一是家長要盡可能采取各種方式主動與孩子交流。如果不能面對面,可以通過短信、書信、電話等方式溝通;二是由于青少年容易與同伴交流,家長可以主動介紹朋友給孩子認識。”
吳穎惠強調,青少年在心理上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都是成長中常見的現象。家長應該調整好心態,從正常人的角度進行心理呵護和引導,而不是采取針對病人的心理治療。
對策:需要全社會的參與
青少年心理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家長、學校、社會的整體關注和參與。
與往年相比,青少年心理問題已經引起了更多的社會關注,也有更多人參與其中。僅12355咨詢熱線就向社會招募了500多名志愿者接聽熱線。
志愿者苗老師是農業大學心理學教師,每天下午4時,都會準時來接聽熱線。“當我聽到青少年訴說他們的心理問題時,心情很沉重,但每次通過自己的力量幫助了他們,我又是快樂的。在心態上,我們是他們的同齡人。”她說。
據苗老師介紹,現在很多大學都新增了心理學專業,社會也設立了心理咨詢師資格考試,這些都促使更多人來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由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發起的“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日”,現在已成為北京乃至全國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服務青少年成長的重要項目。除此以外,“青春熱線”、“知心姐姐熱線”、“心理咨詢網站”等都早已開通,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途徑越來越多。
“我們很高興身邊有這么多‘知心姐姐’,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她們。”北方交大附屬中學的許同學說。(燕純純 李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