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不斷蔓延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國資本市場的表現?如何認識我國金融行業的抗風險能力?針對這些熱點話題,昨天,中國證券網邀請經濟學家華生博士,為我們答疑解惑。
市場短期將以震蕩為主
主持人:近期溫總理在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時表示“股市問題我毫不隱諱,我非常關心”。溫總理的坦率讓許多股民心里一暖。對此您怎么理解?您認為今年A股市場的走勢將如何?
華生:總理在這樣一個經濟面臨諸多困難的情況下,對資本市場給予高度肯定,并表示對資本市場充滿信心,對大家是一個很大的鼓舞。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比較薄弱,資本市場發展歷程也比較短,資本市場對國家經濟的推動作用還是處在初級階段,仍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發展,從中長期來看,我們都非常有信心,資本市場更大規模的發展也是完全可以預期的。但是,對資本市場有信心,相信它中長期會健康發展,并不意味著明天股票就會漲。
2008年,A股市場經過劇烈調整,市場的泡沫基本已經散去,市場處在底部區域。但是也要看到,在外圍經濟環境和我國經濟前景還不太確定的情況下,A股市場開始進入底部并不意味著馬上就會出現大反轉,也不意味著牛市很快就要到來。
我認為,2009年不會出現像去年那樣的單邊下跌,今年的投資機會也會比去年多。但可能更多是一些反彈和結構性機會,市場還會有震蕩。在目前情況下,股指要大幅上漲并維持在高位并不很現實。
從短期來說,投資者還是要有冷靜清醒的態度,在經濟情況沒有根本好轉之前,市場行情恐怕將以震蕩為主。
推出創業板意義重大
主持人:推出創業板是我國資本市場制度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您認為創業板的推出將對資本市場以及宏觀經濟發展起到什么作用?
華生:推出創業板首先是完善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一步,從境外一些較為成功的創業板市場來看,創業板上市企業門檻較低,針對的不是傳統產業、行業,而是有創新能力、有爆發力的、對經濟社會有引領作用的行業和企業。在創立前期,這些企業資本實力、風險承受能力都比較弱,資本市場恰好為它們提供了一個快速做大做強的渠道。
同時,推出創業板對整個宏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也不可忽視,這種作用可以從促進國家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方面得以體現。創業板針對的主要是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創業企業,這些企業迫切需要通過資本市場擴充資本實力,實現快速發展,創業板推出對鼓勵創新型企業發展會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對整個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也意義重大。
新股發行制度改革需注意三大問題
主持人:今年兩會期間,市場對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緩解限售股解禁壓力等問題給予了相當程度的關注,您認為新股發行制度改革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對疏導限售股解禁壓力您又有什么建議?
華生:我認為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將是今年資本市場制度性建設的一個熱點,目前IPO處于暫停狀態,在此期間對新股發行制度進行改革,等新股恢復發行時能有一個相對完善的制度安排,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十分重要。
目前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擴大流通股比例;二是縮短限售股鎖定期;三是完善詢價機制。其中,擴大上市公司首發流通股比例,特別是大盤股的流通股比例,將有助于公司上市價格從一開始流通就比較合理。
有觀點提出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應該實現上市第一天股票就全流通,我認為也是走到另外一個極端去了。新股發行上市時,發起人股東所持股份都要鎖定一段時間,國際慣例一般鎖定3到6個月,如果新股一上市大股東就可以拋售,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就無法得到保護。
我國金融股表現比較穩健
主持人:近來關于金融危機“第二波”沖擊的討論很多,有人認為實體經濟反過來又會對金融體系造成影響。您認為對我們的沖擊大嗎?
華生:單就金融系統來說,我個人認為“機”是大于“危”的。“危”主要在人家身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金融體系因為次級債,金融杠桿過度放大,使得大窟窿不斷地暴露出來,形成巨大沖擊,對實體經濟也有極大傷害。
我國的金融系統與西方國家是隔絕的,我國大量外匯儲備還沒有使用,貨幣非常穩定,從這個角度來說,西方金融危機第二波如果真來了,對世界金融體系的沖擊會比較大,但對于中國來說是機會,因為中國外匯儲備多、實力強,金融體系的損失也最小。
如果第二波金融危機發展得比較劇烈,對我國最主要的沖擊將通過實體經濟進行傳導到金融體系。所以,我們的麻煩不在金融體系,最主要還是在實體經濟。
主持人:那這樣看來,我國資本市場對金融危機的第二波沖擊就不應該太擔憂了?
華生:對,這一點實際上從我國資本市場金融股的表現也能看得出來。西方股市大跌時,首當其沖的就是金融股,而我國的金融股表現得比較穩健。畢竟,西方金融系統本身出現的巨大的黑洞、崩潰性的影響在我國都不存在,我國金融體系免疫力也很強。當然,不能說股票市場完全沒有反應,因為世界經濟危機對我們的沖擊可能通過實體經濟傳導,而經濟基本面又是決定股市走向的根本。(記者 盧曉平 馬婧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