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海外資源性產品的價格走低,國內的企業去海外開拓資源的沖動日益顯現。《2009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黃皮書中顯示,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領域額,在2008年前三季大幅增加了101.9%。其中,資源領域的并購最為活躍,金額達到了389億美元。盡管成績喜人,但資源央企的海外并購道路并非一帆風順。
近日,從有關方面獲悉,包括國務院國資委在內,發改委、工信部及商務部等部門,正在加緊調研,針對國內企業有可能開展的大規模的海外并購,將聯合推出專門的政策措施,一方面是敦促有條件的企業抓住并購時機,另一方面是對那些胃口太大、眼界太高的企業作出規范。
決策權仍在企業
“調研目前僅限內部,接下來要聽取學界和企業界的意見。”國資委規劃發展局副局長白英近日表示,隨著海外資源性產品的價格走低,國內的企業去海外開拓資源的沖動日益顯現。不過,她認為,企業去開發境外資源,雖然決定權在企業,但應在國家的統一規劃和協調下進行。
正是由于決定權在企業,白英否定了部分媒體此前“國資委遴選10家央企海外并購”的說法。對此她解釋,國資委對于央企的投資行為,是按照主業投資和非主業投資分別進行管理的,符合企業發展規劃的主業投資,由央企自主決策。她以鋼鐵企業為例,說國資委內部沒有鋼鐵專家,對有關鋼鐵產能或鐵礦資源的并購,無從評估,“因此,我們對企業無所謂遴選、指定,最多只需備案”。
白英同時表示,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企業主業可以有所調整。這個規定為目前的央企開展境外并購,客觀上創造了極佳的條件。中國社科院近日發布的《2009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黃皮書中顯示,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領域額,在2008年前三季大幅增加了101.9%,達到1310億美元,已超越2007年全年的水平。其中,資源領域的并購最為活躍,金額達到了389億美元,占29%的市場份額,中國跨境并購達到688億美元,創出新的年度紀錄。
2000億學費買教訓
表面上看,盡管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成績喜人,但資源央企的海外并購道路并非一帆風順。
《2009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主編之一、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李向陽表達了自己的憂慮。他援引麥肯錫的一項最新研究數據說,過去20年里,全球大型企業兼并案中,真正取得預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而中國則有67%的海外收購不成功。
“單從資源性產品海外并購來看,我們海外投資行為就頻頻遭到重創。”專家給列出了一個單子:2004年中石油競購俄羅斯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遭到“滑鐵盧”,中方無功而返;2007年6月,中投斥資30億美元在黑石集團的首次公開募股中認購了9.3%的股份,時至今日,補辦完“身份證”的中投公司,亮出了60億美元的浮虧記錄;兩拓合并失敗后,中鋁公司的80億美元虧損無可挽回;中國平安雖然沒有施行它1500億元的融資計劃,但157億元的虧損計提已是既成事實;中國首只股票型QDII南方基金,不但沒有肩負起中國人海外淘金的使命,而且在1120億元投資中已現600億元的浮虧。
“如果接著往下算,2008年海外收購的損失肯定超過2000億元。”李向陽說,一邊是海外并購的有利時機,一邊是伴隨在并購中的巨大虧損,所以,如果國家此時出臺相關的政策,應該是順勢而為。
新政或解資金難題
將要出臺的新政,除了對企業的行為給予規范,李向陽還認為,它對緩解企業并購中的資金難題,將起到一定的作用。這種判斷,從國資委相關負責人的談話以及最近出臺的政策中可以找到依據。
近日,國資委規劃發展局局長王曉齊在清華大學的一個論壇上說,在放松對海外并購的限制的同時,考慮對重點企業進行資本金注入,對重點礦種境外并購實行貸款貼息。
再從國內信貸支持來看,日前,銀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并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銀監會特別強調,允許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對資質優良的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實施產業重組、升級和整合等操作時,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并購貸款在政策上已經破冰,但短期內不會全面放開。”李向陽說,資源類企業由于屬于稀缺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現在是并購的好時機,但包括央企在內的諸多企業,現金流都比較緊張,這點是事實。在他看來,如果新政要想在這方面有所作為,除了商貸,還應考慮到國家2萬億的外匯儲備,相關管理部門應該及早建章立制,引導外匯參與企業的海外收購。
據了解,國資委不久前已經與中投公司商談過運作模式,國資委將向后者推薦優秀的中央企業,后者將幫助中央企業加大海外投資力度,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稱,央企得到中投公司的投資后,將重點用于海外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