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日專電(上海證券報記者張雪)統計顯示,2008年9至12月,全部限售股的解禁規模為約5100億元,平均單月解禁市值為1275億元,較今年以來的前8個月的月均解禁市值減少四成多。根據測算,后四月的實際拋售壓力為2800億元左右,業內人士認為,對二級市場產生的影響有限。
實際拋售壓力2800億元
在A股市場今年以來的持續下跌中,獲得流通權后限售股的解禁和拋售,起了不小的推波助瀾作用。后四個月中,大盤能否止跌企穩,資金供求已經成為影響大盤走勢的關鍵因素。統計顯示,按8月28日收盤價計算,9至12月兩市共有5098億元的限售股解禁。其中9月份的解禁市值處于全年的地量水平,僅為485億元,10月份和11月份分別為862億元和1334億元,12月份為下半年的又一個解禁洪峰,限售股解禁規模達2417億元。后四個月的平均每月解禁市值為1275億元,較1至8月以來月均2200億元解禁市值減少四成二。
由于限售股解禁并不意味著必然“減持”,在后四個月5098億元的解禁規模中,到底有多少限售股的上市將對二級市場產生沖擊?銀河證券研究所分析師張琢對實際拋售壓力進行估量,認為全部限售股中,剔除拋售壓力較小的國有控股大非持有的2285億元限售股,9至12月份兩市具有的實際拋售壓力為2813億元,占比達55%。
張琢指出,根據持有人不同,以及解禁后對市場壓力的差別,可以把限售股分為股改限售股、首發原股東限售股、機構配售限售股和其他這四種類型。統計顯示,股改限售股9至12月份的解禁市值達3191億元,占全部解禁股的63%。其中以“大非”為主,解禁規模為3126億元,“小非”僅有65億元,占比為2%。在“大非”中,國有控股股東解禁規模有2285億元。銀河證券張琢認為,此類限售股解禁后,向市場拋售的可能性很小,在預測實際減持壓力時,應剔除國有控股“大非”持有的限售股規模。
12月份壓力最大
統計還顯示,9至12月份,首發原股東限售股的解禁規模840億元。張琢指出,解禁的840億元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中,沒有國有控股股東,以中小股東為主,且由于持股成本很低,在獲得流通權后存在較大的獲利空間,因而減持沖動強烈,全部具有拋售壓力。
機構配售的限售股,一向被認為是對二級市場沖擊最大的限售股類型。統計顯示,后四月此類限售股解禁規模為909億元。其中,以定向增發機構配售為主,達823億元,占比達九成。銀河證券張琢認為,在機構配售的限售股解禁后,多數個股成交量成倍放大,價格波動加大,因此無論是增發配售還是首發配售股解禁,都會對市場造成較大的壓力。從個股看,海通證券、北京銀行和中國太保三只金融股面臨的沖擊較大,本期機構配售股的解禁規模均超過百億元。其他類型,包括股權分置對價股份、股權分置追加對價股份、股權激勵一般股份等。后四月解禁規模僅為158億元,張琢認為它們的規模較小,對市場的影響有限。
從各月情況來看,9至12月份的實際壓力分別為449億元、174億元、778億元和1419億元。業內人士人認為,12月份是需要警惕的月份,股改限售股、機構配售股和原股東配售股解禁的減持壓力,超過了400億元。從個股看,后四月限售股解禁對市場運行壓力較大品種包括海通證券、北京銀行、中國太保、金風科技、長江證券、中國遠洋、國投新集和交通銀行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