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三角做生意的陶小姐是一家銀行的VIP客戶,近來她覺得有點詫異:“以前銀行隔三岔五打電話過來推銷理財產品,最近卻不打了。我聽說有一個年化收益率8%的產品準備推出,昨天打給我的理財經理,沒想到他告訴我,這個產品不發了,還建議我不如改為買點基金。”讓陶小姐耳根清凈的原因是4月份開始,銀監會加強了對銀行理財產品的監管,許多打“擦邊球”的理財產品被撤下來,以往在促銷中起到“法寶”作用的預期收益率宣傳也受到限制。理財產品減少發行,是否能給基金銷售帶來利好?記者在近日采訪中了解到,情況并非如此。
基金銷售要看市場臉色
去年10月份以后,一些持有到期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發現,盡管市場持續走牛,但手頭與股票投資掛鉤的理財產品卻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甚至幾個月封閉期過后,顆粒無收。銀行理財產品設計存在缺陷,營銷存在模糊概念、風險揭示不足等問題浮出水面,
因此,4月份銀監會下發《通知》,明確要求“對于無法在宣傳和介紹材料中提供科學、準確的測算依據和測算方式的理財產品,不得在宣傳和介紹材料中出現‘預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字樣”。為此,4月份銀行理財產品浮動收益類產品占比大幅減少,僅占4%。
“預期收益率”,一直以來都是銀行理財產品宣傳的撒手锏。由于目前大部分基民還是通過銀行購買基金,這樣基金就在銀行與理財產品狹路相逢。加上銀行的渠道優勢,一些知名度較弱的基金很難戰勝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
不過,現在對手少了,基金在銀行的銷售也不見明顯提升。在深圳福田區的一個工商銀行營業大廳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與銀行理財產品構成競爭關系的是債券型基金以及一些低股票倉位的混合型品種,“4月底到現在,我并沒有感覺到這類產品的銷售出現飆升跡象。上周基金申購數多了,但大多是沖著抄底而來的。”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市場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期旗下低風險品種份額很穩定,并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她認為,基金和銀行理財產品是否好發關鍵還要看市場資金流向的“臉色”,“如果市場像2007年初一樣火,銀行理財產品幾天發一個,基金照樣能一天發一百億規模,關鍵是現在資金在觀望。”
強者恒強局面或更突出
今年以來基金發行的時間,比去年同期延長了不少。據Wind統計,今年2月1日至5月7日,共有22只新基金完成發行,平均發行天數為29.45天。最長的發售時間為44天;去年同期,共有10只新基金發售,平均每只基金的發售時間為7.4天,其中有6只基金一天就完成發售。也就是說,與去年同期相比,現在發售一只基金要多花將近三倍時間。
記者發現,原來懸掛著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的大條幅從銀行的大廳里撤掉了,現場派發的宣傳頁上,推薦的多是基金定投,對新基金的促銷較少。但滯留于銀行渠道的基金仍不在少數,截至5月7日,還有19只基金沒有完成發售。對于一些2007年業績不佳的基金公司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大考驗。另外,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經歷市場震蕩后,基民選擇明星基金經理的意愿仍舊強烈。一些基民表示,要留足資金等待去年收益冠軍基金經理王亞偉掌管的新基金發售。因此,理財經理預計,今年基金銷售強者恒強的局面將十分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