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泰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總裁 周易
一、 國內外公司債券市場發展歷程及現狀
在發達國家,成熟的公司債券市場占據了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中心地位;亞洲發展中國家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后,其公司債市場也得到了迅猛發展。而中國的公司債只占到了資本市場極小的一部分,發展嚴重滯后。考察國外公司債市場的發展歷程和成功經驗,對于我國公司債市場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發達國家:公司債市場逐步成熟
發達國家早期以股權融資為主,公司債券只是企業的一種補充融資手段,其發行和交易量遠遠小于股票。隨著經濟發展進程的逐漸深入以及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健全,債券融資逐漸成為企業外部融資的首要選擇,公司債券的發行規模超過股票,公司債市場逐漸壯大,從而實現資本市場的協調發展。
美國
美國公司債券市場的雛形形成于18世紀,當時只有極少數地位顯赫的公司才能發行債券。南北戰爭后,美國進入工業革命時期,產業結構的變化推動了企業組織結構的變革,公司制企業大量涌現。企業組織結構的變化改變了企業融資方式,融資結構由內部融資為主逐漸轉變為外部融資為主,外部融資中直接融資比重越來越高。1933年經濟危機之后,美國國會通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禁止商業銀行為企業提供長期資金來源,因此發行債券成為企業主要的債權融資方式。進入90年代,金融自由化成為國際潮流,美國政府采取了很多放松金融管制的措施,企業進行債券融資更加便利,儲蓄貸款機構投資公司債券的限制被進一步放寬,甚至可以投資垃圾債券,這些措施進一步促進了公司債券融資的發展。美國公司債券在品種、發行方式與發行期限等方面都有很多創新,極大地豐富了債券市場,為投、融資雙方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美國債券市場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好的單一市場,其債券市場市值占GDP的比重以及公司債券市場市值占債券市場市值的比例,都是全世界最高的,2007年1季度,美國公司債余額占GDP的比例將近100%。其公司債券融資額,已大大超過銀行貸款額與股票融資額,2005年美國公司債券發行規模大約是股票發行規模的6.5倍。
德國
德國實行全能銀行制和主辦銀行制,銀行和企業之間建立了良好的銀企關系,企業可以很便利地從銀行得到各種期限的資金和多樣化的服務,沒有發行債券籌集資金的動力和壓力,因此公司債券市場一直規模不大。但是企業借助銀行貸款的融資方式將發債壓力轉移到銀行身上。為了解決資產和負債的期限不匹配問題,德國銀行成為債券市場上的主要發行主體,金融債券的發行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以金融債券為主體的債券市場結構,公司債券的比重較低,可以說銀行的債券融資取代了企業的債券融資。進入20世紀90年代,德國的公司債券市場有一定的發展,公司債券融資的地位在逐步上升,但銀行貸款仍占主導地位。
日本
二戰后日本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銀行制度-主銀行制,在這種制度下,日本的主要企業,都有一家大銀行作為主銀行,企業與銀行交叉持股,主銀行是企業主要的貸款人,又是這家大企業的主要持股股東,正是這種債權人與股東的雙重身份,使得主銀行有監督企業日常經營的動機,企業與銀行之間形成了緊密的聯系,保證企業擁有穩定的長短期資金來源。主銀行制阻礙了公司債券市場的發展。1992年,日本的泡沫經濟崩潰,銀行的不良貸款比例急劇上升,信用供給能力明顯下降,企業向銀行借款的成本上升,主銀行制發生動搖,于是大型企業為了降低融資成本,就利用自己良好的信用評級,通過發行公司債券進行資金的籌集。日本企業發行公司債券的規模急劇擴大,而銀行貸款的地位降低,公司債券市場迅速發展,日本企業在1994年至2004年的10年間通過債券市場直接融資的規模從45萬億日元增加到80萬億日元,增長近一倍,而同期銀行系統信貸余額從430萬億日元下降到260萬億日元。日本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