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貝多廣昨天在“2007上海金融論壇”上表示,我國居民儲蓄逐步從銀行體系流出并進入資本市場,將是一個長期趨勢。
貝多廣表示,2005年中國老百姓的錢大概75%存在銀行里,在證券市場中的資產約占19%,其中包括很多債券,股票資產大概占5%左右。日本十年前的數據是儲蓄存款占41%,證券資產占50%;美國的數據則是證券資產占到85%,儲蓄存款只有10%。對比三個國家的情形,在未來20年內,中國的數字可以達到日本1995年的數字,也就是老百姓在證券市場當中的金融資產大概可以達到50%。對此,市場參與各方,包括監管者、決策者,在心理上要有充分準備。必須認識到這個長期的趨勢,根據這樣的趨勢作出相應的制度和政策上的安排,核心就是這個資本市場能不能替代原來的銀行體系,促進資源合理配置。
貝多廣認為,目前一個共識是應當采取措施緩解股市中的供求矛盾。根據初步測算,把資金資源也就是需求跟可能發生的供應比較,不管采取什么措施,包括國有股減持、流通股解禁、加快審批步伐等等,短期內供求關系都得不到緩解。因此,不僅有必要加快優質企業上市或回歸,更要關注國民經濟當中那批更加具有活力、利潤更加豐厚的企業,就是一大批優質的民營企業、三資企業,這些企業目前在上市的道路上,比大型國有企業更艱難。盡快推進這些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才真正有利于國民經濟的轉型和發展。
貝多廣強調,資本市場促進資源配置的功能,本質上是靠股價引導。在股權分置改革后的全流通市場上,新股上市首日的加權平均回報率仍高達90%,說明還是有很大的問題。大家知道,成熟市場當中,衡量一個投資銀行水平高低,就是看它發行的股票首日漲幅是多少,一般在20%左右,被認為定價、估值比較準確,市場也比較理性。此外,他還強調了市場透明的重要性,在這一點上監管部門、決策部門應如履薄冰,要給投資者明確的政策預期,來解除投資者因為不確定性而帶來的恐慌。在目前來說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