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五月份中國CPI同比漲3.4% 創兩年來新高 預期再次加息調控  -中國通過電力加價 減少電廠二氧化硫排放 南堡油田鉆井將零排放 -中國新特區下一站:武漢長株潭在望 成渝新特區:優惠政策下月定 -俄公司稱東線石油管道至中國支線造價超4億$ 伊朗希望在華儲油 -中國南方洪澇災害已造成1063.8萬人受災 71人死 將再遭暴雨襲擊 -制止擇校費是城市義務教育治理重點 國民受教育水平將明顯提高 -央行新規:切斷恐怖融資鏈條 包括安理會決議所列恐怖組織 全文 -中國城市環境仍存在三方面突出問題 06年城市環境考核結果發布 -中國航空打造西部空中絲綢之路 新疆6月10日起開辦入境口岸簽證 -新車船稅7月起征繳 稅額上限平均提高一倍
上市公司并購細則將出爐 要約收購支付有望多元化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5 月 16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記者從監管層日前召開的保薦人會議上獲悉,在上市公司并購方面,管理部門將會陸續出臺幾個新的配套條例,包括《上市公司監督管理條例》、《財務顧問管理辦法》和《上市公司收購細則》。據了解,《財務顧問管理辦法》即將公布,《上市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已提交國務院法制辦,也將年內出臺。此外,《再融資操作規則》、《IPO綠鞋機制細則》等規定也將出臺。

據了解,《上市公司收購細則》將對要約收購、要約豁免有更加詳實的規定。當前,要約收購要求支付手段中必須要有現金方式。目前監管部門正在研究,以后將促進多元化的支付方式。目前,在判斷要約豁免中是否導致實際控制人變化時,主要依據公司控制權是否在不同利益主體間進行,今后將對利益主體的規定更明晰,行政劃撥中從中央劃至地方或從地方劃至中央的情況不能豁免要約收購。此外,此前曾認為行政劃撥不涉及實際控制人變更,但今后還要看劃撥對管理層的穩定性、業務的穩定性的影響,并非簡單地認為劃撥就不涉及實際控制人的變更。

據悉,目前在上市公司收購方面采用的支付方式主要為現金支付,以換股方式進行收購則存在著困難。但專家指出,若以股權支付對價,則可以通過附加條款給被收購方一定的約束,以規避被收購方承諾的收益無法兌現以及大股東套現的風險。實現支付方式多樣化,還有助于減少收購方壓力,實現雙方利益最大化。國外很多公司收購都采用了部分現金、部分股票的支付方式,并受到業內歡迎。

業內人士分析,監管層積極準備出臺《上市公司收購細則》等條例規定,主要原因是在上市公司重組和并購的過程中,由于原有規定不夠細化和完善,出現了不少爭議。一家創新類券商并購部負責人表示,在財務顧問方面主要有三方面問題:一,財務顧問資格問題,當前對什么樣的機構有資格做財務顧問缺乏規定;二,關于財務顧問的收費問題,這也是困擾大多數投行的問題,業內投行在定價的時候,缺乏統一的收費標準,導致收費價格相差比較大,進而導致行業內出現惡性價格競爭;三,當前,監管層對于財務顧問的責任要求越來越高,財務顧問花費的精力、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但所享受權利和待遇方面并沒有相應保證,造成其承擔的責任和權利不匹配。

上述人士還表示,原收購管理辦法在實際操作方面也存在一些不明確的問題。第一,暫停上市的上市公司在重組的時候,有時會涉及到增發,這類公司增發如何定價是一個難題。一般的上市公司增發定價是以停牌前20個交易日的均價作為定價,但這不適用于暫停上市的公司。第二,吸收合并缺乏相關指導規則。在公司重組過程中,往往需要進行定向回購和吸收合并,但僅有定向回購有規則可依,吸收合并卻沒有參照規則。目前,通常是“個案特辦”,監管層對個案進行審理,并與投行方面協商是否可行,這就缺少一個通用的規則,對其他上市公司的重組也沒有指導意義。第三,對上市公司并購過程中的中介作用規定不明確,如評估師如何做到評估公正,出現問題該承擔何種責任等方面都沒有細則;同時,對律師如何幫助上市公司重組做到合法合規,以及在一些細節上如何把握,也沒有規定參考。(吳清樺)

來源: 證券時報

相關文章: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中國首列國產時速300公里動車組年底將竣工下線 明年批量交付
南方暴雨洪澇已致66死12失蹤 近900萬人受災 降雨仍將持續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