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歷了九輪緊鑼密鼓的談判,5月24日,中瑞兩國終于簽署諒解備忘錄,這是中國自貿區戰略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 如何通過全面實施自貿區戰略開拓未來中國貿易前景,構筑經濟增長新框架意義重大。
一、中瑞自貿區建設有望形成巨大的能量場
從自貿區戰略給中國帶來全球化紅利的角度看,自貿區不僅有利于突破貿易壁壘,有利于吸收國外直接投資并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提高效率,有利于中國跨境直接投資的進一步增長,也有利于中國整體創新能力的提高。
1、中瑞經貿發展潛力巨大
中瑞兩國,一方是全世界貿易依存度最高的大國,一方是經濟開放度非常高的國家,兩國自貿協定的簽署將是雙贏之舉。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瑞士政府在歐洲大陸國家中率先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如今,中國與瑞士兩國就已經達成了自貿區談判,使瑞士成為首個與中國簽自貿協定西方發達國家。自貿區建成后,瑞士將對我國99.7%的出口產品實行零關稅,并且沒有任何過渡期,兩國經濟的開放度有利于將兩國的經貿關系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數據顯示,中國和瑞士雙邊貿易額從建交之初的618萬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63億美元。目前,中國已成為瑞士在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而瑞士是中國在歐洲第七大貿易伙伴和第六大外資來源國;中瑞投資合作方興未艾,已成為雙邊經貿合作新的增長點。截至2013年2月底,中國累計批準瑞士對華投資項目1487個,實際利用瑞資51.2億美元。
2、中瑞經濟互補性較強
從兩國經濟互補性上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但中國低成本、粗放式的貿易增長方式也受到嚴峻的挑戰。而瑞士是擁有絕對科技創新能力,并在精細化工、鐘表制造和精密儀表等領域擁有較大技術和產業優勢的發達國家,加強兩國高端機械制造、精密儀器、生物制藥、節能環保等領域的互利合作?!爸袊圃臁迸c附加值高的“瑞士制造”合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在服務貿易方面,中國主要在旅游、運輸、建筑、其他商業服務等傳統產業占有優勢,而瑞士則在通訊、金融、保險、專利特許和許可費服務等資金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實力雄厚,可以說兩國的經貿合作將會創造出巨大的能量場。
二、中國自貿區戰略全面推進但總體水平較低
事實上,進入21 世紀以來,伴隨著WTO 多哈回合談判的失敗,全球多邊貿易談判進展緩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自貿區的發展正方興未艾,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階段性突出標志。相關統計顯示,目前全球已有1200多個自由貿易區,其中15個發達國家設立了425個,占35.4%;67個發展中國家共設立775個,占65.6%,但是另一方面,自貿區戰略吸納成員的內部標準和外圍準入門檻也日益提高,一些雙邊乃至多邊自貿區戰略越來越多地成為大國間博弈的工具。
面對當前全球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動態,中國的自貿區戰略也正在全面提速。數據顯示,入世以來經過十余年的努力,中國自貿區建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先后簽署并實施了10個自貿協定,自貿伙伴已涵蓋了五大洲的18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東盟十國、巴基斯坦、新西蘭、智利等15個國家以及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等地區。中國與這些自貿伙伴的貿易額已涵蓋中國外貿總額的24%。此外,中國正在推進與韓國、海灣合作委員會、澳大利亞、冰島等自貿區談判,中國、日本、韓國、東盟十國等16國共同參與的“10+6”(RECP)自貿區談判將有望獲批,與此同時,中國已完成中日韓三國自貿區、中國—印度自貿區的聯合可行性研究,啟動了與哥倫比亞的自貿區聯合可行性研究。不過,從中國目前已經簽署的FTA 來看,盡管有些貿易協定也涵蓋了服務貿易和投資等其他領域,但核心內容都是貿易優惠安排,實施內容的涵蓋面較窄,總體水平偏低。
三、中瑞自貿區具有較強的示范效應
然而,中瑞自貿協定意義有所不同,可以說,中瑞自貿協定是近些年中國對外達成的水平最高、最為全面的自貿協定之一。所謂高水平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雙方的市場開放程度很高,即協定的零關稅比例高。瑞方將對中方99.7%的出口立即實施零關稅,中方將對瑞方84.2%的出口最終實施零關稅,如果加上部分降稅的產品,瑞士參與降稅的產品比例是99.99%,中方是96.5%。二是涵蓋面廣泛。協定涉及許多新規則,不僅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而且包含了環境保護、勞工就業、知識產權、市場競爭等新時期的新議題。雙方同意給予對方絕大多數產品零關稅或低關稅待遇,并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進程。
1、中瑞自貿區將推動中國經濟向創新驅動轉型
國際經驗表明,國際貿易與貿易生成國的創新能力、創造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密切關系。根據國際領先的商學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與聯合國專門機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聯合發布的2012年全球創新評價報告,基于國家創新環境、人力資源、科研實力、基礎設施、產學結合和商業運營等指標編制全球創新指數(GII)顯示,瑞士國家創新能力連續第二年居全球之首。此外,瑞士在高強度研發投資、科研機構與經濟部門緊密合作、制度透明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表現卓越。中國正在實施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國家創新政策方面作為“創新學習者”的中國需要向“創新領導者”的瑞士更多地學習借鑒。
2、中國將全面受益于瑞士產業轉移
與此同時,瑞士也是世界重要的產業和資本輸出國,在全球產業轉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瑞士產業轉移趨勢也有望帶來新的機遇。目前,瑞士國民生產總值約有50%來自對外投資。根據最近瑞士工程協會聯同圣加侖大學技術管理研究所及羅蘭貝格策劃咨詢中心對1000多家瑞士生產企業就跨國產業轉移進行了抽樣調查。目前瑞士已有約53%的生產企業將其部分生產環節轉移到國外,其中,20%的企業將轉移目的地選擇在東歐國家,50%以上在北美、南美及亞洲投資的企業。
而隨著近幾年瑞士加快海外投資步伐,瑞士企業更加看重中國的“市場”,近年來一些瑞士跨國公司已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或將研發中心遷往中國。瑞士企業自2000年以來在國外子公司的研發投入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2004年,瑞士企業在國外子公司的研發投入達96億瑞郎,與在國內企業的研發投入(96.6億瑞郎)基本持平,其中,醫藥行業在研發領域的資金投入最多,分別占68%(國外)和37%(國內)。如瑞士醫藥公司羅氏集團已在上海建立了研究中心;瑞士電力及自動化公司ABB集團于2005年4月在北京設立了首家在華研發中心;瑞士汽巴精細化工股份公司先后于2005年4月和10月在上海和廣州番禺設立了兩家研發中心;瑞士制藥公司諾華集團計劃將于2006年與中方合作在浙江建立研發中心。此外,瑞士機械設備制造業的跨國產業轉移將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而機械設備制造是我國的薄弱環節,機械設備主要依賴進口,如能吸引瑞士機械設備制造企業到中國投資,對中國產業結構調整有促進作用。
因此,如果中國能夠以中瑞自貿區協定為典范,推動中國自貿區戰略向著更高規格、更高水平發展,那么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型經濟將會實現。(張茉楠? 國家信息中心、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