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宜勇
人們分析問題,總是用體制內和體制外的視角。那個體制是什么體制呢?實際上,暗指的是計劃經濟體制,或者全民所有制。體制外,就是指市場經濟體制,或者非公有制經濟。
現在我們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已經摧毀,計劃也變成了規劃。
那么,什么是公平的就業體制?即勞動權利受到高度保障,真正做到同工同酬,沒有歧視,沒有排斥,沒有侵害。這個就業體制包括:公平就業政策和服務、就業管理組織、勞動力市場機制、勞動執法和就業監察機構等。
29年來的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如果說過去的就業不平等是不同所有制單位間就業地位的不平等,現在正在向全面合同制轉變。過去就業地位畸高的部門在下降,過去就業地位畸低的部門在上升,這個大趨勢是值得可喜的。
但是,現實中反映不公平就業的體制的現象依然不少:
據報道,2007年3月28日,在廣州某麥當勞餐廳兼職的大學生小陳投訴:“政府規定兼職工每小時有7.5元工資,麥當勞卻明顯違規,每小時只發4元工資,這樣太不公平了!”經調查發現,以廣東省規定的非全日制職工小時最低工資標準來核算,洋快餐企業則違規給勞工少發放每人每小時少則1.7元,多則3.5元的工資,而本應為兼職工購買的工傷保險也成了空白。
另據《中國教育人力資源問題報告》報道,1995—1999年的制造業,每個勞動力的成本,中國是729美元,相當于美國1/40、韓國的1/5、泰國的1/4,甚至比印度還低。還有材料反映,中國制造業的工資水平每小時不到60美分,不到英國一般性工業部門工資的1/20……
消除體制內外就業差距,建立更加公平的就業體制,也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不能不加以重視的重要課題。
體制內外懸殊,根子在二元制社會結構
體制內、體制外,有編制、無編制,同樣的勞動,不同的報酬福利待遇。由此衍生的身份歧視、就業歧視,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是個不諧的音符。就業歧視產生的間接原因在于傳統等級制度下的意識觀念殘余的影響以及現代社會運行機制的某些缺陷。特別是身份歧視,我國的身份歧視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封建等級觀念殘余的影響,以及各種歷史因素所形成的二元制社會結構所致。
目前我國勞動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無論是從總體規模上還是從結構上,勞動力都處于過剩的狀態,就業的“買方市場”格局使得勞動力提供方處于弱勢地位,導致求職艱難,成為勞動力市場中的“短板”;加上我國在職業準入標準方面的法規化程度較低,導致需求方利用自己的強勢地位,以享有用工自主權為借口,隨意抬高準入門檻,甚至刁難求職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