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LANGUAGES

新聞

新聞直播 要聞 國際 軍事 政協 政務 圖片 視頻

財經

財經 金融 證券 汽車 科技 消費 能源 地產 農業

觀點

觀點 理論 智庫 中國3分鐘 中國訪談 中國網評 中國關鍵詞

文化

文化 文創 藝術 時尚 旅游 鐵路 悅讀 民藏 中醫 中國瓷

國情

國情 助殘 一帶一路 海洋 草原 黃河 運河 灣區 聯盟 心理 老年

首頁> 中國發展門戶網> 生態環境> 環保要聞>

從小處著手 讓生態環保紀錄片深入人心——專訪紀錄片導演龔志華

2024-12-23 13:20

來源:中國環境網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字體:

近年來,生態環境保護主題紀錄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熒幕上,熱度口碑雙收,甚至已成為一個單獨的紀錄片分類。那這里面有哪些底層邏輯,又有什么值得探討的有趣話題?為此,記者采訪了有著十余年從業經驗的生態環保紀錄片導演龔志華。

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講好故事?

2024年,多部生態環境保護主題紀錄片出現在熒幕,從不同領域和角度宣傳環境保護對人類未來生存和發展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這當中,有一部紀錄片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生態文明啟示錄(第三季)》,這是2021年度財政部、中宣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項目,承擔著論述生態文明的進化過程和深層邏輯的重任。

這部歷時兩年多攝制完成的三集紀錄片,于今年8月15日“全國生態日”正式在電視上首播,并在多個主流視頻網絡平臺展播,引發生態環保領域從業人員和觀眾的熱議。光明網評價道:紀錄片不僅展示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還深入探討了生態文明與人和自然的關系,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教育意義,以及頗高的藝術品位與審美價值。

那面對宏大的題材,紀錄片主創人員在整個攝制過程中,會有什么樣的心路歷程和特別感悟呢?“說實話,當我第一次接觸這個紀錄片時,光是聽到它的名稱,我就覺得很難找到入手點。”初見龔志華導演,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充滿活力,面對記者的提問,他面帶自嘲的笑容回答道。

根據紀錄片《生態文明啟示錄(第三季)》的創造大綱,是要以人文和發展的脈絡詮釋生態文明不斷進化的過程,以及由此帶來的啟示。人類文明包羅萬象,如何在短短的3集共105分鐘的時間內論述清楚,還要走進觀眾的內心,引起大家共鳴,這個挑戰著實不小。

經過幾次專家研討會之后,龔志華開始有了思路:“十多年的生態環保紀錄片的制作經驗告訴我,這個題材對于公眾來說,始終是有些距離的,在相關宣傳片和紀錄片的前期規劃中,很容易產生宏大敘事的沖動。當然,對于專題片或政論片來說,宏大敘事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但我始終覺得,從小處入手,更易深入人心,這是我執導紀錄片的特點,或許這也是紀錄片出品方找我的原因之一。”

如何從小處入手說透大話題?

龔志華從2009年開始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工作,2012年開始接觸生態環境保護紀錄片,到2014年有機會作為撰稿人和導演,為知名國際生態環保機構拍攝紀錄片,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成為業界知名紀錄片導演。

“經過梳理各方意見,我們主創團隊很快就確立了創作的基本手法,那就是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串聯起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生態文明的歷史進程中,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理念和實踐,從而帶給人們共鳴與啟迪。”龔志華說。

正如導演所述,看完這部紀錄片,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實,每一個被記錄的人物都有血有肉,他們展示在觀眾面前的,不光是在生態文明建設大背景下所做出的業績,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挫折。

以紀錄片第一集《生態的價值》中的開篇故事為例,浙江省杭州市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員章叔巖,為了拍攝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生梅花鹿,拿出了家庭所有積蓄用于購買攝影器材而致生活清貧,更要克服一直拍攝失敗所帶來的身心俱疲,但他憑借著對大自然的喜愛,30年始終堅持行走在山水之間,用手中的相機完美記錄下那些可愛的生靈給這個世界帶來的無限希望,并通過一次次地進到校園向小朋友們分享他的故事和思考,讓更多的人和他一樣,得到生態文明理念和實踐的啟示。

“紀錄片最核心的理念是真實,而真實的人生一定是充滿荊棘的,他所取得的成績也不會是一蹴而就的,而這里面的故事,往往最能展現真實,也最容易引起觀眾共鳴。”龔志華表示,作為紀錄片導演,功力就體現在挖掘這種真實故事的能力。首先,需要發自內心地去體會拍攝對象的生活際遇和所思所想,與之共振,這樣才有可能拍出讓觀眾產生共鳴的片子。

挖掘拍攝對象的真實想法,是紀錄片導演最難的工作之一,因為面對鏡頭大多數人都會產生緊張感,而如何得到被拍攝對象的信任,決定了紀錄片最終的出彩程度,這一點,在他2019年完成的一部紀錄片中,同樣能得到印證。

紀錄片《氣候大會之旅:緣起》由中華環保聯合會出品,是國內首部講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歷史進程和中國民間機構參與氣候治理的紀錄片,此片同樣是時間跨度大,議題宏大且盤根錯節。拍攝過程中,龔志華同樣采取小故事反映大背景的敘事結構,選取了長期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各界領袖,包括企業家王石、中國極地探險的青年領袖溫旭、本土NGO組織的青年領袖鄭曉雯、中國優秀的氣候變化傳播與治理研究者王彬彬等,以氣候大會為背景串聯他們所開展的氣候行動,通過他們的講述和個人故事,讓觀眾重溫他們的心路歷程,學習氣候變化的科學知識并做好應對。

“可喜的是,在國內,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專業機構和觀眾認可這種以小見大的紀錄片表達方式。”談及生態環保紀錄片的創新,龔志華誠說道,一路走來,他十分幸運。因為從小喜歡寫文章,也認識到環境保護關系到人類的未來,所以他從一名電子工程師轉行到做環境保護宣傳工作。正是這個過程,他逐漸認識到寫作就是講好故事打動讀者,這也為他今后的紀錄片拍攝做下了鋪墊。

從2014年執導的第一部紀錄片《氣候家園》開始,龔志華先后為多個國內國際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機構和部門制作紀錄片,其中不乏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共同推出的綠色經濟東營示范區紀錄片《一路向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城市水源地保護紀錄片《我水源地》、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出品的紀錄片《版納那條江》……這些紀錄片,同樣得益于從小處著手的創作手法,獲得了業界贊譽和觀眾好評。

“極端天氣變得更加頻繁,讓人們開始關注全球氣候變化;空氣、水和土地污染影響健康,讓人們開始關注環境污染治理;地球生態資源的日漸匱乏,讓人們開始關注生物多樣性問題。然而,對于生態環境保護,我們更應該走在損害發生之前,這應該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初衷。”龔志華表示,作為紀錄片從業者,接下來會思考如何讓影片真正走進人們心靈深處,讓人們得到一些啟示,并付諸行動。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光榮。

【責任編輯:郝巖】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