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如何育出“金娃娃”——寧夏中衛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調查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如何做好這篇大文章,因地制宜尤為關鍵。地處騰格里沙漠東南緣的寧夏中衛市,在發展經濟中雖然面臨若干不利因素,但當地因地制宜“沙海掘金”,持續開辟新領域、新賽道,正在迎來更多“荒漠變綠洲”的新景象。
“天下黃河富寧夏,首富中衛。”在聲名遠播的寧夏中衛沙坡頭景區,一塊大石頭上鐫刻的宣傳語言簡意賅、格外醒目。中衛市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西部,是黃河由山入川的首站,分布著黃河沖積平原、沙漠、山地、丘陵等地貌。地處騰格里沙漠東南緣,為這里帶來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星星的故鄉”等美景,但干旱貧瘠的土地也無疑是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近年來,中衛市對標國家產業布局,立足自身產業基礎、地理環境和資源稟賦,在數字經濟、新型材料、清潔能源等方面持續開辟新領域、新賽道,產業集群效益逐步顯現。通過“沙海掘金”,中衛努力變沙之害為沙之利,培育出眾多“金娃娃”項目。
數字綠洲產業崛起
在中衛,算力、云計算、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專業詞,日漸成為交流中的熱詞。當地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逐步從無到有、從有到聚、從聚到興。
作為中衛市算力產業發展的參與者、見證者,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寧夏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拜英奇認為,中衛以前給人的印象是大漠戈壁,后面發生了綠進沙退的奇跡,而今又擁抱人工智能,迎來從“數字荒漠”到“數字綠洲”的轉變。
轉變的發生,并非一蹴而就。
10多年前,跨國企業亞馬遜為其在中國唯一的自建數據中心集群選址。在這場耗時1年10個月,面向83個地區、綜合對比219項指標的考察中,中衛脫穎而出。在過往的招商引資中,干旱少雨、大漠戈壁是妥妥的劣勢。不過這一次,亞馬遜恰恰看中了這些。中衛空氣清潔,多種能源富集互補,又有適宜的技術條件、豐沛的水冷資源、精準的產業政策,優勢得天獨厚。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中衛緊抓“東數西算”等政策機遇,相繼引進培育了一大批知名互聯網企業,為眾多企事業單位提供數據存儲、算力服務,形成了涵蓋智能終端、智算存儲等全產業鏈的發展新格局。先是異軍突起,繼而風生水起,中衛獲批為國家(中衛)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和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躋身全國服務器裝機能力最強城市之一。中衛市數據局局長薛軍勇說,中衛因“云”結緣、乘“數”而上、“算”引未來,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呈現穩中有進、量質齊升的發展態勢。
“從技術特征上看,數據要素可以零成本復制或者低成本復制。這一點與傳統要素非常不一樣,有助于改善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持續增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電子數據治理工程研究院院長孟慶國認為,中衛等地成立了數據主管部門、數據中心、數據產業集團,以此推動數據要素與傳統要素相融合,力促數據要素賦能新質生產力,給眾多企業創造了高質量發展的廣闊空間。
“從沙到云,打造數字經濟產業鏈。”坐落于沙漠附近的寧夏西云算力科技有限公司,墻上的標語格外醒目,一個個排列整齊、“賣力”工作的機架更令人印象深刻。今年6月,西云算力公司被寧夏回族自治區工信廳認定為算力產業“鏈主企業”。該公司運維工程師孟楠告訴記者,這里是寧夏首個采用全自然風冷的高功率機柜人工智能數據中心,打造出專用算力平臺“智算云平臺”,為許多用戶提供渲染、人工智能訓練和推理等應用場景的算力服務。
不遠處,由中國交通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投資的中交寧夏(中衛)云數據中心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據現場負責人于成云介紹,這里分期建設,總建筑面積將達15.3萬平方米。建設過程中,他們踐行節能、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推動數據中心向規模化、節約化、綠色化發展。
今年7月,《中衛市支持建設大數據產業中心市的若干政策(試行)》對外公布,從人才引進、產業推介、降低算力使用門檻及加大對大數據和云計算企業信貸支持、數據要素市場化流通、場景應用等方面,出臺了“真金白銀”的扶持獎勵措施。比如,鼓勵企業開展大數據、云計算和軟件技術基礎研究,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有研發創新產品的項目,給予不超過項目總研發投入30%的補助,最高可達1000萬元。“在算力中每投入1元,可帶動3元至4元的經濟產出。”曙光信息產業(北京)有限公司解決方案首席工程師楊宏到中衛實地考察后認為,算力可加速技術及產業變革,相關政策有助于吸引和培育更多的大數據企業。
“今天的中衛數字產業發展勢頭正盛,數字紅利正足,投資環境正優,創新氛圍正濃,未來發展空間無限,大有可為。”中衛市委副書記、市長馬洪海說,希望通過提供“零距離、保姆式、一條龍”的政務服務,創造更加優質的營商環境、提供更加高效的政務服務、創新更多要素市場化配置,營造有誠意、有溫度、有效益的投資環境,匯聚各方力量共建算力之都,共促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發展。
據介紹,中衛將堅持以數蓄勢,筑牢算力底座。加快數據中心算力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通信息大動脈、提高算力承載力。同時,將堅持以數興業,開拓算力藍海。積極打造云工廠、云平臺、云服務,努力讓“交換中心”“算力中心”成為“投資中心”“效益中心”。此外,還將堅持以數促融,挖掘算力富礦。
新興產業跳起摸高
走進位于中衛工業園區的寧夏協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偌大的生產車間內,一臺臺設備高高矗立、高效運轉,自動化生產線井然有序。隔著玻璃墻,記者僅看到幾名身著藍色和粉色工裝的工人在巡視、檢查。在旁邊略顯緊湊的集控中心,身著灰色工裝的工人則盯著4個屏幕進行操作。
“以前,一個人在車間只能操作兩臺生產設備。而今,通過信息化系統改造,一個人隔著屏幕就能操作80臺設備,這在國內乃至國際都是領先水平。”該公司生產總監王思鋒說,光伏產品生產過程中,有不少環節耗能較高。他們專注于高效率光伏材料研發生產,順應“雙碳”目標打造顆粒硅單晶制造示范基地。用顆粒硅替代塊狀硅,可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記者在采訪時發現,中衛市把新型材料作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基礎支撐。近年來,高性能金屬材料、高性能纖維材料、高分子化工材料、晶硅材料、電池及儲能材料5個百億元級產業集群加快培育,處于“長身體”“壯筋骨”的成長階段。
利安隆(中衛)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高分子材料抗老化助劑生產企業,每年研發投入占產值約4%,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我們的產品有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等,主要用于延長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壽命,眼鏡、口罩、橡膠、塑料等日常用品都用得上。”該公司副總經理楊學新說,化工新材料的應用有助于實現以塑代木、以塑代鋼。
利安隆(中衛)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占地近400畝,是天津利安隆新材料股份公司的主要生產基地。多年來,利安隆與中衛在高分子材料領域深化合作,開辟了共贏發展的新賽道。“以前公司的原料來源和銷售市場都集中在沿海地區。”楊學新說,隨著中衛對延伸產業鏈、價值鏈的重視,如今附近就有不少上游企業提供原料和服務,許多產品也實現了就近應用,他們將發揮自身優勢推動更多優秀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據統計,2023年中衛市新材料產業產值達350億元左右。2024年1月至7月,當地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1%,其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33.3%,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21.5%。新材料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但仍存在產業鏈條較短、競爭力不強等問題,這與發展時間不長、產業規模較小、發展不平衡等有關。比如,中衛市晶硅材料多為單晶拉棒、切方工段,上游缺少多晶硅材料生產,下游缺少單晶切片企業。為鍛長板、補短板,當地將加快構建涵蓋硅料—硅棒—切片—組件—發電一體化的光伏新材料全產業鏈,實現由材料基地向生產基地轉變。
“大力弘揚改革創新精神,立足發展基礎,緊盯前沿領域,走特色化、差異化產業發展路子,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中衛市委書記劉國強表示,要圍繞新材料和精細化工產業發展規劃,不斷夯基礎、補短板、強弱項,持續延鏈補鏈強鏈,擴大產業規模、拓展市場份額,推動新材料、精細化工產業集群發展壯大。
據中衛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人介紹,未來將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延長產業鏈條,完善產業體系,堅持集群發展。以打造新興產業創新試驗區為目標,積極構建“龍頭企業+研發機構+配套企業”產業集群發展模式,推動新材料向高純度、高強度、高精度、高性能方向發展。
優勢產業“風光”無限
思路一變天地寬。如何揚長避短、揚長補短,已成為中衛人的重要思維模式。
正午時分,位于中衛市沙坡頭景區的新能源光伏治沙示范點,一眼望不到頭的光伏板迎接著太陽的炙烤,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真金白銀”。寧夏龍源新能源有限公司設備維保中心主任工程師潘戰國介紹,該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每年可新增上網電量17.93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278.5萬噸。目前,中衛市已建成新能源發電項目120個,裝機容量達1032萬千瓦,約占寧夏新能源總裝機的30%。
“仔細看就會發現,我們的光伏板比其他光伏板要高許多。”潘戰國告訴記者,成本雖然會高一些,但預留了植物生長空間、減小了風管效應,有助于探索實施“林光互補”“草光互補”“板下經濟”等“光伏+”治沙新模式。近年來,中衛等地在光伏板下種植枸杞、羅布麻、四翅濱藜等具有經濟價值的灌草,實現“板上發電、板間種植、板下修復”,推動光伏開發與沙漠綜合治理有機結合。
一手抓生態治沙,一手抓增收用沙,為中衛市統籌推進荒漠治理產業化提供了新思路。當地以“林光互補”為突破,培育引進國電投、龍源等光伏企業12家,完成光伏治沙13.6萬畝。同時聚焦打造現代沙漠特色產業高地,以“林農融合”為抓手,認真做好“土特產”文章。
在沙坡頭景區,從高處遠望,茫茫黃沙中的一片深色常被游客誤以為是黃河——其實這是一大片光伏板“藍海”。中衛開工建設了國際首套百兆瓦級全人工地下儲氣庫壓縮空氣儲能項目,騰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成為國家千萬千瓦級“沙戈荒”基地中首個備案、開工、投產的項目。未來,中衛將依托“三北”等重點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優化配置風光電等資源,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中衛還將把大力促進清潔能源擴能升級作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撐。加快“發儲送用”融合發展,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加快一批重點項目建設進度和建成投運,力爭新能源裝機總容量突破1350萬千瓦,產值達200億元;加快“制儲運用”協調發展,積極建設風光發電儲能產業全產業鏈,增強電網匯集能力,打造西部大型風機組裝制造和智能運維基地;健全新能源產業消納體系,加快推動“綠電園區”試點,建設中衛云基地數據中心綠電供應200萬千瓦風光等項目,推動分布式發電參與市場交易,探索風電、光伏、儲能等新興產業互補開發、融合發展新模式,適度超前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等基礎設施。
劉國強表示,要加快打造鏈條完整、競爭力強、特色優勢突出的新能源產業集群,促進風電、光電及其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同時,要加強全局性謀劃、堅持協同性推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堅定不移推動特色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