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喜與憂
近期,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和全球能源智庫Ember先后發布報告,對全球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取得的進展進行盤點。
相關研究認為,在當前全球化石能源供給不穩定性凸顯、溫室氣體排放造成氣候變化日益加劇等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將繼續迎來快速發展。
一
5月8日,全球能源智庫Ember發布報告稱:2023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在全球發電量中的占比首次超過30%,全球近40%的電力來自包括核能在內的低碳能源;得益于此,全球發電的二氧化碳強度創下歷史新低,比2007年的峰值低12%。報告認為,2023年或將成為電力行業碳排放量達到峰值的標志性轉折點。
全球能源智庫Ember此次發布的報告,基于聯合國、國際能源署、部分地區性國際組織及多國政府的統計數據。報告涵蓋了全球80個主要國家,占全球電力需求的92%,以及215個國家的歷史數據。
報告稱,太陽能是2023年全球電力增長的主要來源,也是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亮點。太陽能連續第19年保持其作為增長最快的電力來源的地位,并連續第2年超過風能成為最大的新電力來源。
今年4月,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發布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統計2024》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新增473吉瓦,增幅為13.9%,可再生能源總發電能力達3870吉瓦,創下歷史新紀錄。全球新增發電量的86%來自可再生能源。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報告同樣提到,太陽能和風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長中的絕對主角,新增規模占到總增量的98%。截至2023年底,光伏、水電、風電累計裝機量,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總裝機中占比分別為37%、33%和26%。
二
數據顯示,自2015年《巴黎協定》通過以來,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國際投資至2022年幾乎增加了兩倍;2023年,與能源轉型相關的投資額已達到創紀錄的超2萬億美元。
目前,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采取行動,將應對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納入更廣泛的經濟戰略中。有分析認為,國家政策支持的增強、化石燃料價格的上漲以及能源安全問題關注度的提升,正在推動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發展。
盡管可再生能源近年來發展強勁,但其間存在的問題與隱患也同樣突出。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指出,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持續提速的背景下,地域和技術部署分布不均的問題有所凸顯,未來應更加關注發展中國家能源轉型進程。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的數據,2023年,亞洲在可再生能源發展中獨占鰲頭,新增裝機容量占全球總量的69%左右。同期內,歐洲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長71.2吉瓦,北美裝機增量為34.9吉瓦,南美裝機增量為22.4吉瓦。而對比之下,非洲可再生能源裝機增量僅為2.7吉瓦,累計裝機容量為62吉瓦,僅占全球總量的1.6%。
從資金投入上看,2023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所獲得的與能源轉型相關的投資,僅占全球投資額的一半。其中,120個發展中國家僅吸引到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的15%,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作為能源匱乏地區,所占比例最高的地方也僅獲得了不到1.5%。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總干事拉卡梅拉警告稱,全球范圍內可再生能源技術和部署相對集中的趨勢,可能會拉大各國脫碳步伐的差距,令全球實現氣候目標產生重大風險。
三
在去年12月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COP28)上,各國領導人達成“阿聯酋共識”,爭取到2030年將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增至2023年的3倍(即超過11太瓦)。該目標將使全球的可再生電力占比在2030年前達到60%,使電力行業的碳排放量幾乎減半。
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發布的《世界能源轉型展望——1.5℃路徑》,要實現上述目標,在未來7年內全球要增加7.2太瓦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而目前的數據顯示進展速度還遠遠不夠。根據測算,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增速仍需翻倍,年新增裝機量達到約1100吉瓦才有望達成既定目標。
世界知名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盡管去年全球對能源轉型的投資達到創紀錄水平,但仍遠遠滿足不了能源轉型成功所需的投資,該公司預計今后每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需求將高達4萬億美元。
應對增長的能源需求是全球能源轉型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從能源需求方面來看,2023年全球電力需求升至歷史新高,其中超過一半的電力需求增長來自電動汽車、熱泵、電解槽、空調和數據中心。
有媒體指出,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總體投資仍然不足、資源分布不均致使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部分國家推行的逆全球化和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又進一步破壞了全球在這一領域中本可以取得的更大進展。
針對于此,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建議繼續擴大融資規模,加強國際合作,并將發展中國家的可再生能源投資作為重點優先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