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造福中國光耀世界

發布時間:2021-10-12 09:20:39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功能區,北海濕地,荒漠貓,紅線面積

  2021年9月27日拍攝的云南騰沖北海濕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王冠森攝

新華社北京10月11日電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造福中國光耀世界

新華社記者

從北極星的方向凝視地球,它被兩根橄欖枝緊緊環抱,五大洲鑲嵌于5個同心圓,代表八方的8條直線交匯于一個中心點……

聯合國徽章,昭示希望。鑲嵌著它的大理石講壇,是凝聚全球共識的重要場所。

生態環境,攸關人類存續;生態文明,攸關人類發展。這是擺上“世界桌”的緊迫課題:如何完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如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如何定位生態文明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

面對這些激蕩全球的時代之問,中國作出了歷史性回答——

今年9月舉行的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視頻發言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完善全球環境治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一年前,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世界莊嚴承諾: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他并倡議,推動疫情后世界經濟“綠色復蘇”。

10月11日至15日,聯合國在昆明首次以生態文明為主題召開全球性會議——《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第一階段會議。習近平主席將于12日以視頻方式出席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貢獻中國方案,展現大國擔當。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中國不斷深化對發展規律的新認識,不斷開創生態文明的新境界,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進行了深入探索,作出重大貢獻。

新理念

時間的指針回撥至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開幕,世界聚焦中國。

十八大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被首次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構成“五位一體”。

“生態文明建設”還首次載入黨章,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執政黨行動綱領。

早在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就提出重要論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對經濟與生態在演進過程中相互關系的深刻剖析,是對經濟社會發展基本規律的生動闡釋。

從中共十八大召開的那年開始,中國經濟主動放緩。這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生態文明建設留出了空間。

2014年,中國作出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

2015年,中國提出新發展理念及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綠色”則是新發展理念的五大構成之一。

也就是在這一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業采伐。

  圖為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市大興安嶺林區(資料圖片)。新華社記者劉磊攝

57歲的周義哲一直在跟樹木打交道。在當了35年伐木工后,他“轉身”成為一名護林員,和工友們一起負責森林的健康撫育。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周義哲所在工隊曾經一個冬天砍伐的木材就能裝滿400節火車皮。

從“砍樹人”到“看樹人”,周義哲的身份轉變,也正是中國及其民眾生態觀念轉變的一個縮影。

2017年1月,習近平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呼吁: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9個多月后,在被國際輿論稱為“站在世界地圖前”召開的中共十九大,推動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被寫入大會報告。

報告提出,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美麗”由此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主要特征之一。

報告明確了中國現代化中一個主要內涵: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在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首次提出并載入黨章。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在2018年的中國全國兩會上,“生態文明建設”載入了國家憲法。

2018年5月,中國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首次提出“生態文明體系”目標,涉及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經濟體系、生態環境質量目標責任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生態安全體系等五大方面。

2020年8月15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牧民在雪山腳下遠眺崗加曲巴冰川。新華社記者吳剛攝

2020年9月,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較之3年多前在瑞士日內瓦萬國宮倡議的“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又增加了“繁榮”的定語,這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對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兩者關系的深刻理解。

從2013年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到2017年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再到2021年先后提出的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習近平關于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論述、部署不斷拓展深化。

100多年前,面對突飛猛進的工業文明,馬克思曾忠告說:“文明如果是自發地發展,而不是自覺地發展,則留給自己的是荒漠。”

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習近平以其關心人類文明發展前途的宏闊視野強調指出,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人與自然關系新學說,也蘊含著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生態智慧。在中國古代思想體系中,“天人合一”的基本內涵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理論部主任黃承梁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人類社會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貢獻的東方智慧。

新實踐

58歲的王明武在長江上“漂”了幾十年。如今,他的“漂”沒有改變,但已從搖船撒網的捕魚人變成了駕船巡防的護魚員,擁有了穩定工資。

王明武是武漢江夏區的居民,15歲起就在長江上捕魚,是當地數一數二的捕魚能手。

王明武說:“在最好年份,一家能有10多萬元收入。但近些年,長江里的魚越來越少、越來越小了。”

長江,曾是全球七大生物多樣性豐富河流之一,但由于長期過度捕撈和水質污染,其生物完整性指數一度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長江流域也是中國經濟活動最為密集的地區。長江經濟帶覆蓋11個省市,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

2021年5月,長江宜昌江段葛洲壩下游附近出現成群長江江豚。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計劃全面啟動。這是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生態保護和恢復計劃,共計退捕上岸漁船11.1萬艘、涉及漁民23.1萬人。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在當今全球現實中突出表現為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是否能協調統一,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否能實現雙贏。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國不斷用新的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是掠奪自然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是困守青山的“緣木求魚”。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將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等新的理念轉化為一系列政策實踐,引領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向縱深推進。

2015年,被專家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實施,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也正式建立,中國還提出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目前已在四省設立運行;2017年,“污染防治”被確定為三大攻堅戰之一;2018年,新的生態環境部組建運轉。

在至關重要的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建設等方面,中國均在全面推進。

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最大投資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和發電量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

中國在清潔能源方面已是全球領導者,不僅擁有全球最大清潔能源市場,同時也是全球最大清潔能源生產地。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生產國和消費國。

目前,中國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劃定的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比例不低于陸域國土面積的25%,覆蓋了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覆蓋了全國生物多樣性分布的關鍵區域。

圖為塞罕壩機械林場風光(2021年8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牟宇攝

這些年,中國生態版圖不斷擴大,像塞罕壩這樣的地球上的“綠色奇跡”一個接一個地涌現。

中共十八大以來,受益于空前的生態保護和執法力度,中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85%的重點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妥善保護,部分珍稀瀕危物種野外種群也在逐步恢復。

在將綠水青山“還”給當地群眾的同時,也將它“還”給了這里的“祖居生靈”。

2021年中國全國兩會上,青海代表團帶來的兩張照片吸引了眾人的目光:一張是漫步在草叢中的荒漠貓,另一張是行走在樹叢中的雪豹。

這是祁連山生態環境系統持續改善的重要標志。祁連山構筑了中國西部生態安全的防線,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線”“母親山”,是“亞洲水塔”免受荒漠侵襲的主要掩體。

另外,一度瀕臨滅絕的中國豹,于2013年起被發現已重返人口密集的華北棲息地。這是中國生態保護和恢復有力的又一個鮮明跡象。

新貢獻

2019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越來越綠”的推文引發全球關注。

其地球衛星數據顯示,中國的植樹造林和中印兩國的集約型農業活動主導了地球變綠的過程。

數據還顯示,過去20年里地球增加的綠化面積,相當于亞馬遜熱帶雨林的覆蓋面積。其中,全球植被葉面積凈增長的25%來自中國。

這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給世界所作重大貢獻的一個綠色縮影。

然而,“地球越來越綠”的結論,只是相較20年前的動態過程,它并不足以解決地球和人類所面臨的嚴峻生態危機。

多個聯合國機構與合作伙伴近日發布的《2021團結在科學之中》報告顯示,全球氣溫上升正推動世界各地發生毀滅性極端天氣。

過去5年,全球平均氣溫為有記錄以來最高。如何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全人類亟待解決的難題。

另外,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持續抬頭,均給全球生態議程帶來嚴峻挑戰。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堅決維護多邊主義、建設性參與全球環境治理,以促進實現全球的可持續發展。

站在人類生態文明發展的十字路口,習近平2020年9月通過聯合國講壇,就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作出了實現“雙碳”目標的莊嚴承諾。

2021年9月21日,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一年后,習近平又通過聯合國講壇宣布,中國將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

莊嚴的宣告、有力的行動,又一次明確了中國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長期政策堅持,給全球氣候治理與綠色發展議程注入了新的政治動力。

“如果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達成如此宏大的氣候變化目標,那就只有中國了。”全球知名能源咨詢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亞太地區副主席加文·湯普森說。

面對地球生態環境惡化的威脅,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

2014年,中美兩國元首共同發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宣布各自2020年后的行動目標,加強清潔能源、環保領域合作。而這強有力地推動了《巴黎協定》的達成。

2015年12月12日,《巴黎協定》在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并于2016年4月22日在美國紐約聯合國大廈簽署,于同年11月4日起正式實施。中國政府在《巴黎協定》上首批簽字。

2018年,中國率先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實施《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向聯合國交存《巴黎協定》批準文書。

2021年8月12日,尼日利亞留學生拉瓦迪·達蒂在福建農林大學學習菌草技術。如今,許多非洲青年希望通過菌草技術改善自己祖國的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2019年,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宣布實施“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這是中國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力量的又一個行動證明。在之前的2015年9月,中國已經宣布設立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

另外,中國正積極推進“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和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建設。

2020年,中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0%,同比上升5.0個百分點;初步核算,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8%。

2020年,中國再生資源回收總量達到3.7億噸,比四年前增加約30%。同年,中國實現了固體廢物進口清零的目標。

截至2020年底,中國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9%,大幅超額完成到2020年氣候行動的目標。

2021年,中美達成應對氣候危機聯合聲明,重啟氣候變化對話合作渠道。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的這個舉動,給全球環境治理改善增加了新的政治動力。

中國還加大力度向世界分享綠色技術和經驗。中國理念和技術元素融入非洲“綠色長城”工程建設;菌草技術已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造了綠色就業機會;一些非洲和中亞國家通過中國的技術援助實現“點荒成綠”……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國際影響不斷擴大。例如,201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理事會會議通過了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201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

英國《自然》雜志曾刊文指出,中國擁有平衡經濟發展與控制物種和生態系統損失的豐富經驗,為世界生物多樣性工作帶來重要助益。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亞太區域主任德欽次仁說,中國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可以作為指導全球戰略方向的典范。(記者王建華、程云杰、李懷巖、秦華江、齊菲、周乾憲、陸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