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川原以百數,莫著于四瀆,而河為宗。”黃河之水天上來——天,在高處不勝寒的青海。
黃河發源于巴顏喀拉山北麓,在瑪多縣先后穿越兩大水源補給湖——扎陵湖和鄂陵湖,向下游地區奔騰而去。“鄂陵湖出水口斷流8公里,出水量只有每秒0.001立方米。”1999年,黃河源頭斷流的消息,震驚全國。這一年初夏,本報“行走黃河”采訪組從黃河入海口溯源而上,長途跋涉34天,目睹黃河入海處斷流、源頭河床裸露等景象,一路發回數十篇報道。
咆哮萬里、奔流千年的黃河,還能重現大河浩蕩嗎?
20年后的深秋,本報“2019行走黃河”采訪組重攀瑪多縣海拔4610米的牛頭碑,極目黃河源。扎陵、鄂陵“姊妹湖”碧波浩蕩,鷹擊長空,野驢奔逐,萬類霜天競自由。
順河而下,盡覽長河巨變。
黃河水清了,護河人拼了。“河官”們扛使命擔當、探保護路徑,源頭牧民轉型生態管護員,治沙人扮綠騰格里沙漠,大青山的挖山工反哺母親河,綠色長城變“銀行”,“絕地”做活水文章……
18天,4000公里,黃河上游段采訪覆蓋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的16個市州24個縣(區、旗)。時隔20年再次行走,記者深切體會到,“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
河之福,人之福。從“治”河,到“福”河,人與長河的關系,出現古今未有之變,奏響相惜相親的新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