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 王虔 實習生 郭厚杰) 中國大氣污染形勢嚴峻,以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為特征污染物的區域性大氣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其中京津冀地區是中國霧霾最嚴重的地區,也是目前地方大氣污染治理措施力度最大的地區。為切實改善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2013年國務院關于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計劃2017年,京津冀地區PM2.5 濃度要減少25%,北京市年均濃度不超過60 μg/m3。
自通告發布一年后,能源基金會聯合中國清潔空氣聯盟與清華大學,對京津冀地區能否實現2017年PM2.5改善目標進行評估。清華大學環境工程學院賀克斌指出,依據現行可明確量化措施的初步分析結果表明,實施“大氣十條”后,京津冀地區PM2.5濃度降幅顯著,但天津和河北仍存在達不到2017年濃度降低25%的風險。
“這主要是由于華北地區氨氣(NH3)過剩,大幅減少二氧化硫(SO2)會促使冬季氮氧化物(NOx)向硝酸鹽轉化。在氨氣(NH3)過剩條件下,二次無機離子對大氣氧化性更為敏感。因華北屬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控制區,減少氮氧化物(NOx)排放會增加臭氧濃度,增強大氣氧化性,從而促進二次無機離子生成。”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