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在昨天舉行的環保部新聞發布會上,環保部監測司司長羅毅透露,目前環保部下屬相關單位已經在開展PM1的科學性研究。他同時表示,目前在國際上對PM2.5的學術研究都還非常前沿,其機理和危害有待進一步確認。中國這兩年剛剛開始在全國監測PM2.5并公布數據,短時間內不會將PM1納入監測。
自從2011年底那場席卷華北的大范圍霧霾后,PM2.5這個名詞開始深入人心。各地紛紛啟動以PM2.5為主的大氣污染治理。不過來自北京大學、中科院等單位的環保專家和健康專家提出,我國應盡快重視粒徑更小的細顆粒物PM1,它們才是危害人體健康和大都市空氣質量的“禍首”。
根據定義,PM2.5是指空氣動力學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而PM1是指上述直徑小于或者等于1微米的顆粒。僅從數字對比就可以看出,PM1粒徑更小,可以在空氣中停留懸浮的時間更長,更容易被人體吸入。
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多位呼吸學科專家告訴記者,通常來說,粒徑在7至10微米的顆粒物可以進入鼻腔,5至7微米的顆粒物可以進入咽喉,上述階段是可逆的,人體可以通過咳嗽、打噴嚏、擤鼻涕等方式排出;而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就會進入人體的氣管了,3微米以下的顆粒會進入中支氣管以下部位,而1微米以下的顆粒物,就能進入人體的肺泡血液。
在環境氣象學家眼里,PM1對形成灰霾、能見度下降的“功勞”也要遠遠超過PM2.5、PM10這樣的較大顆粒物,因為這些細微顆粒懸浮于空中能大量地吸收光和散射光。“尤其是像北京、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灰霾天時PM1的比例很高,主要來自機動車尾氣以及燃油、漆料產生的揮發性有機物,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此外記者昨天了解到,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城市今年啟動了對PM2.5的來源分析研究,結果預計將于今年上半年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