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13日下午部分時段,珠三角的PM2.5空氣地形圖顯示為“半橙半黃”,17個監測點近半都處于對“敏感人群不健康”的橙色區域,與前一天相比空氣質量較差。
對“敏感人群”健康亦罷,不健康也罷,你不能搬到監測點附近的公園、學校、農村去住,更不能憋著不呼吸,PM2.5監測吵得沸沸揚揚,質疑未能在馬路邊設立監測站,設了又如何?數據再高,該吸的照樣還要吸。其實,監不監測,空氣就在那,睜開眼我們就知道空氣質量如何,與其在監測上爭論不休,還不如少點爭論,多點實際行動。
昨天,市委市政府組織領導干部到海珠湖植樹。森林可以防風固沙,改善氣候,森林制造的負氧離子具備主動出擊捕捉PM2.5的能力。北京市為了改善空氣質量,出臺了八項措施治理PM2.5,其中一項就是大面積植樹造林,目標20萬畝。日本東京當年為治理PM2.5也曾大力提倡植樹種草,甚至規定“每買一輛車就要種一棵樹”。
當然,植樹造林是事后治理方法之一,更可靠的辦法是事前防范,少制造點空氣污染,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國外相關專家一致認為,在大城市中PM2.5微小顆粒的主要來源是汽車尾氣,尤其是柴油汽車尾氣(這些大多是致癌物質)。囿于燃油品質、發動機和尾氣處理技術,我國的尾氣污染也比其他國家更加嚴重。這也就是說,我們中的許多人一邊在大量制造PM2.5微小顆粒,一邊卻抱怨空氣質量差!
PM2.5治理并非完全是政府的責任,公民也應承擔自己的相應部分。哪怕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少開幾天私家車,也是防治PM2.5的公民責任。 連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