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權交易起爭議
2008年6月,國務院批準《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明確太湖整體治理需投資1113億元,其中江蘇部分占52%,約579億元,超出浙江和上海兩地之和。
為了治理太湖的污染,各級政府部門都出臺了相關政策。其中2008年底,江蘇省環保廳、財政廳和物價局聯合推出了《江蘇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方案細則》。據悉,這一《細則》規定,太湖流域年排放COD(化學需氧量)10噸以上的工業企業、接納污水中工業廢水量大于80%的污水處理廠、報批環評報告書(表)需新增COD排污量的新、改、擴建各類項目排污單位,都要推行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
據新華社的報道,這批納入太湖流域首批試點的915戶重點企業中,98.5%已實現了排污權網上申購管理,而2009年征收排污權有償使用費則達到了7739.4萬元。
根據這個數據平均計算的話,這915家重點企業每家每年只要交納大約8.5萬元的排污費用就可以向太湖排放一定量的污水。其實,這些錢對于太湖周邊的化工企業來說根本不值一提,用這些錢就能夠換來排污權利的化工企業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之前就有省環保廳的專家曾經表示:“一些企業負責人認為,由于總量控制越來越嚴格,重新獲得排污權越來越難,考慮發展需要,不會輕易讓出僅有的排污權。太湖流域試點應該研究如何避免這種有場無市的情況長期出現,如果沒有大批的企業間交易行為,就不可能實現環境資源的優化配置,這項制度就可能變相成為新的排污收費。”
幾年之前,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也在公開場合表示,排污權交易雖然理論上講得通,但還要繼續試驗,這其中的重點就是要“怎樣保證公平,怎樣防止強勢利益集團多占。”
綜上,我們要看到的是,藍藻爆發時間的延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大規模的太湖治理工程的成效,但是根治太湖的藍藻污染卻任重道遠。(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