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繼河北環境能源交易所在河北省產權交易中心揭牌之后,東北地區惟一一家碳交易市場、解決減排環保問題的流轉平臺,大連環境交易所也正在積極籌備成立。據了解,大連環境交易所將于6月初正式掛牌。
有相關媒體消息表示,國家發改委正在醞釀環境權益交易相關管理辦法,全國能源交易機構將被限定在10個以內。對此有專家認為,北京、天津、上海、昆明等城市已經建立起了環境交易所,并且已經逐漸形成市場體系,目前許多二三線城市也在不斷搶進環境交易,紛紛設立環境交易所。
市場化奪話語權
“我認為,環境交易所的多少,已經不是焦點了,最重要的是以怎樣的機制來推動環境交易市場化的步伐。”一位環境交易從業人員表示,環境交易的諸多項目是一個全球的行為,因此中國如何在其中利用市場的體制拿到話語權十分重要。
據了解,中國坐擁世界碳排放最大指標,但是碳交易體系也正處于初級階段,并沒有能夠達到國際標準。目前,在國內已經掀起高潮的CDM項目也正在國際上遭受權證審批阻礙。因此,有觀點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場內交易的缺失,大量的碳交易在無法監測的環境下進行,使得目前國內不具備碳交易的價格形成機制。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國際市場上碳排放交易價格一般為17歐元/噸,而中國碳排放的交易價格僅僅在8—10歐元/噸。
“當然這會讓大量的中介機構或者國際買家獲得豐厚的利潤。而國內以‘地板價’出售碳指標,對于國內企業以及國際市場的話語權都不會有太多好處。我們要建立起市場化的機制,必須要在國內建立起自由轉讓的環境。”上述從業人員說道。
碳交易在《京都協議書》的簽訂下,逐漸成為了全球所追逐的熱門金融產品。以至于,碳交易之父芝加哥氣候交易所主席兼創辦人理查德·桑德爾曾表示,中國內地正在積極推動碳排放交易,但香港交易所暫時并無意涉足碳交易業務,這有可能影響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對此有市場人員認為,環境交易的相關項目都面臨國際化的機遇與風險,因此環境交易在挖掘市場機遇的同時,還應該建立風險監測,并適時推出統一的環境交易市場機制,以結束目前標準不一的局面。
推進全國統一市場
記者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網站上了解到,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世博自愿減排平臺已經開通,其中不僅開通了企業減排通道,還提倡個人在衣食住行上做的自愿減排。據了解,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在這個自愿減排平臺上將以碳補償為切入點,企業和個人通過購買、贈送自愿減排量等方式抵消2010年上海世博會產生的各類碳排放。
除此之外,在今年上海將積極推進低碳發展工作,編制“十二五”節能減排相關規劃和方案,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的背景下,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也正在積極探索排污權交易的推出。據悉,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目前已經與上海環保局完成了排污權交易前期工作,排污權交易有望年內展開。
目前,國內已經建立起相關交易市場的項目以排污權、CDM項目、自愿減排項目為主。“在國內環境交易所掛牌的項目,大多數是這三類。還有一些企業有自愿減排的意愿或者愿意進行排污權交易的,由于不熟悉整個市場環境還沒有進場交易。環境交易目前也需要一個統一的市場,來吸引眾多環境交易項目進場交易。”上述環境交易從業者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