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22日電 近日,中國氣象局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了《國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由國務院批準的氣象防災減災專項規劃。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計劃財務司司長王邦中接受新華網和中國氣象報聯合專訪時,就這一規劃予以解讀。
氣象災害給國家和社會造成巨大損失
記者:我國每年遭遇的氣象災害主要有哪些,氣象災害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陳振林:我國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70%以上為氣象災害。我國氣象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每年遭遇的氣象災害主要有臺風、暴雨(雪)、寒潮、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霜凍和大霧等。
在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大背景下,各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更加頻繁,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不斷加重,氣象災害的突發性、反常性、不可預見性日益突出,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給國家和社會造成巨大損失。近20年來,中國平均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4800多萬公頃,造成人員死亡4400多人,直接經濟損失達1800多億元,受重大氣象災害影響的人口達4億人次,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3%。
使氣象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影響能降到最低
記者:請簡要介紹《規劃》的主要內容和作用。根據《規劃》,經過10年的建設,我們將能見到一個怎樣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
王邦中:《規劃》主要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現狀和面臨的形勢;第二部分是指導思想和目標;第三部分是氣象災害防御戰略布局重點;第四部分是主要任務;第五部分是氣象災害防御工程;第六部分是保障措施。
未來我們將能見到一個怎樣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規劃》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評估及其信息發布能力,健全氣象災害防御方案,增強全社會氣象災害防御意識和知識水平,完善“政府領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機制和“功能齊全、科學高效、覆蓋城鄉”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我們期望在2020年八大工程得以建成,使氣象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對百姓的影響能降到最低。
陳振林:《規劃》是我國第一個由國務院批準的氣象防災減災專項規劃,是指導我國未來十年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綱領性文件。《規劃》的頒布實施對于指導各級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強化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對于解決涉及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全局的薄弱環節和共性問題,統籌防御各類氣象災害;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記者:2020年,當這一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成后,我們能取得怎樣的社會經濟效益?
王邦中:效益分類有很多種,即使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個效益來講,不同行業情況也不同。在1996年氣象部門做的社會經濟效益分析顯示,當時的氣象投入產出比平均為1:40,2006年這一比例提高到了1:50。如此推算,將來所取得社會經濟效益會更大,氣象服務的效益會越來越顯著。據統計,我國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死亡人數已由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平均每年5000人左右,下降到本世紀平均每年2000人左右;每年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GDP的比例從上世紀80年代的3%-6%下降到目前的1%-3%。
陳振林:1:50的比例從國際水平來看,已經屬于世界前列,其他國家投入產出比大都在1:10左右。我們的目標是:與“十一五”期間相比,到規劃期末,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率減少50%以上,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降低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