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今天在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提供的材料顯示,我國災害監測預報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材料稱,天氣氣候的持續異常以及日益嚴重的氣象災情凸現了氣象監測與預報在國家防災減災中的作用與意義。針對中國氣象災害監測,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由地面觀測、高空探測和衛星遙感探測組成的地基、空基和天基立體觀測體系,實現了對大氣進行綜合立體連續觀測,氣象綜合觀測能力顯著增強。
我國分別于1988年9月(FY-1A)、1990年9月(FY-1B)、1999年5月(FY-1C)、2002年5月(FY-1D)和2008年5月(FY-3A)發射了四顆風云一號系列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和一顆風云三號極地軌道氣象衛星。于1997年6月(FY-2A)、2000年6月(FY-2B)、2004年10月(FY-2C)和2006年12月(FY-2D)發射了四顆風云二號系列靜止軌道氣象衛星。
目前,FY-1D、FY-2C和FY-2D在軌業務運行,形成了極軌和靜止兩大業務體系,實現了我國遙感衛星從應用試驗型向業務服務型的轉變。2000年開始,我國的風云一號和風云二號氣象衛星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地球觀測業務衛星序列,成為全球地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大量國際用戶直接接收或利用我國的風云氣象衛星資料。
十五以來,國家共投入約48.4億元用于氣象衛星工程建設。已建成由1個國家級的氣象衛星運行、數據處理和監測服務業務中心以及3個(北京、廣州和烏魯木齊)衛星地面接收站組成的地面應用系統。目前風云一號D極軌氣象衛星和風云二號C/D靜止氣象衛星正在業務運行,風云三號A星正在在軌測試。
地面應用系統除運行、接收處理和應用我國風云系列衛星外,還兼容接收利用美國極軌衛星(NOAA,EOS系列)和日本、歐洲靜止衛星數據。在過去的五年內成功發射了3顆氣象衛星并全部投入業務運行,風云三號衛星也已開始在軌測試,即將業務運行,衛星數據接收處理和綜合應用能力不斷提高。
全國建成了130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58部數字化雷達以及80個L波段探空系統并投入業務,10部風廓線雷達經過考核并試運行。建成了2134個國家級地面自動氣象站和 19290個區域氣象觀測站,實現了18556個GPS地基氣象探測站(GPS/MET)數據共享工作,完成了3個國家觀象臺試點站GPS/MET建設工作。完成4個大氣本底臺(站)升級改造,啟動建設3個新的大氣本底站。初步建成全國大氣成分、酸雨、沙塵暴、雷電監測網。
大氣綜合立體監測體系的建設,進一步提升了對大氣空間結構變化的立體連續觀測能力,對氣象災害的及時監測與分析,跟蹤監視災害性天氣發生發展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加密的地面氣象觀測,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生命期短、空間尺度小的中小尺度天氣的監測能力。
7月15日下午4時,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將舉行中國氣象自然災害預報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主任于新文介紹有關情況。中國網現場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