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重組、大規模裁員、停產、公開信、聲明的接踵而來,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日照鋼鐵”)近來搶盡社會公眾眼球。
11月5日,山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與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舉行重組意向書簽字儀式,身為日照鋼鐵這家國內最大的民營鋼鐵公司的掌舵手——杜雙華并沒有出席,這也給外界對此次重組多了一些猜測。
接下來的事實也表明,這樁看似簡單的產業整合背后一點也不簡單。6日,日照鋼鐵開始大規模裁員;10日,日鋼董事長杜雙華一封題為“只盼大家理解我的苦心”的公開信,開啟了日鋼“裁員”洪流的閘門;15日,有媒體報道稱,“銀行斷貸力逼杜雙華就范,資金鏈斷裂,日鋼裁員6000人”……在諸多猜測和公司公開辟謠“遙相呼應”的態勢逐步升級下,社會各界對山東鋼鐵重組日照鋼鐵是收編還是套現以及杜雙華的下一步做出了各種猜測。
神話般的崛起
三五成群的“原”職工陸續離開宿舍,機器轟鳴聲漸弱,高聳的煙囪半數以上不再吐出滾滾濃煙,沿海公路上運輸原料的卡車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是中國經濟時報記者11月21日上午前往日照鋼鐵所在地日照市嵐山區虎山鎮所看到的景象。“幾個月前,這條路上幾乎還是24小時重卡排著幾公里‘長龍’進入日鋼廠區,現在是‘人走茶涼’。”陪同記者前往的當地一位常年為日鋼集團提供設備的供應商觸景生情地說。
在采訪期間,日照鋼鐵神話般的崛起一直備受當地人津津樂道。2003年2月,日照鋼鐵集團掛牌成立,2003年3月31日開工建設,當年9月28日出鐵出鋼,歷時181天,創下了世界鋼鐵行業的奇跡,被稱為“日鋼速度”。
通過當地某商業銀行的一位負責人,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得到一份近年來日照鋼鐵生產銷售的資料:2004年,企業鋼產量107萬噸,銷售收入25億元;2005年鋼產量達到227萬噸,銷售收入63億元;2006年,鋼產量達到355萬噸,銷售收入達到110億元;2007年,鋼產量達775萬噸,銷售收入286億元。截至今年5月底,在鐵礦石、油電以及人力成本持續上漲情況下,日鋼鋼產量達到444.6萬噸,完成產值189.4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85.8億元,利稅53.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8.3%、268.1%、267.6%和162.9%。
“當初選址日照,這使得企業有著巨大的優勢。”日照鋼鐵集團黨委書記廖海亭表示。
日照,山東半島海岸線上的一個新興港口城市,有條件極為優越的鐵礦石碼頭,有豐富的水利資源。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從最早的首鋼搬遷首選地,到寶鋼籌建時的備選城市,到濟鋼與寶鋼合作的實施地,“鋼鐵夢”始終是日照市政府的追求,最后這個“繡球”在2003年被當時躊躇滿志的杜雙華緊緊“拽”住了。
“僅僅在運輸成本上,日照鋼鐵這幾年就比濟鋼‘摳’下上百億元的純利潤。”日照港的一位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說,日鋼生產原料的礦砂大部分依靠進口,從日照港到日鋼的運費僅有2.4元/噸,運到山東內地則需上百元,產成品外銷成本也是相差幾十倍。
去年,由中國企業家協會主辦的“全國效益200家”評選中,日鋼以58億元凈利潤排名第38位,而萊鋼和濟鋼僅分別排在第67位和116位。“截止到8月底,日鋼每月凈利潤都在5億元以上。”當地某商業銀行負責人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介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