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有三聚氰胺的陰影中走出的中國乳業開始淪為被救助的對象。昨天,農業部發布緊急通知敦促乳制品企業穩定奶源基地,繼續從奶農手中收購鮮奶。針對有些地方出現奶農倒奶現象,數省將對奶農進行補貼。中國奶業協會昨天也發出緊急倡議,要求確保原料奶收購。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更是決定從主席預備費中拿出1億元作為借款,重點支持已陷入危機中的伊利、蒙牛。
從奶源開始補貼
農業部發出的《關于采取切實措施保護奶農合法利益的緊急通知》中稱,因毒奶粉事件導致奶制品銷量銳減,受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影響,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等省份已經出現較大范圍倒奶現象。三地正在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奶農損失。
河北省政府日前決定從財政中拿出3.16億元補貼奶農,按照每頭奶牛200元的標準給奶農發放飼料補貼;河北唐山市出臺了生鮮牛奶加工奶粉補貼辦法,從9月16日到10月18日,凡為奶農代加工奶粉的企業生產每噸標準奶粉補貼4500元,其中市財政補貼2000元,縣級財政補貼2300元,奶農自己承擔200元。
另外,中國奶業協會昨天也向乳品加工企業會員單位發出緊急倡議,要求確保原料奶收購,及時保量收購質量合格的原料奶,保護奶農的利益,保護奶源基地。
奶業協會稱,奶源基地是經過多年建設形成的,來之不易,乳品加工企業及時收購原料奶就是對奶農飼養奶牛積極性的保護,對奶源基地和我國民族奶業發展的保護。
伊利蒙牛將損失百億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決定,從主席預備費中拿出1億元資金,重點支持伊利、蒙牛兩大企業穩定奶源基地。同時積極爭取國家有關減免稅政策,爭取銀行貸款支持。
此事件立刻引發了爭議,反對者認為這種做法“就是將損失轉給國民,而保護不負責的企業”。乳業資深分析師陳渝就表示:“補貼給誰并不重要。”補給企業,也其實是讓企業有更多的資金去收購原奶。
目前僅在伊利、蒙牛集團兩家企業直接從事生產銷售的從業人員就有十多萬人,間接從事運輸、包裝等配套業務的人員有100多萬人。一旦如此規模的乳企出現問題,將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此前已有消息稱,1萬多噸奶粉召回的壓力以及可能面臨的索賠,或將直接導致三鹿集團破產。財經網報道說,伊利、蒙牛兩大企業收購、加工、銷售陷入困境,截止到9月22日,訂單減少80%以上。兩家企業的每日收奶量,總共只有3672噸,只占正常收奶量的18.5%。僅至2008年9月19日,在全國26個省市中,伊利、蒙牛兩大乳品企業下架產品,價值就達64億元人民幣。預計事件影響還會持續4-5個月,區內兩大乳品企業蒙牛伊利未來還將損失36億元人民幣。(黃淑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