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業整體盈利能力開始下滑 利潤增長步入下降通道
李榮融:央企業績考核第二任期內有三大目標
記者昨(13日)天從國務院國資委了解到,2006年中央企業實現銷售收入81368.8億元,增長20.1%;但是利潤增幅卻是連續第三年下降,且下降還有加快的趨勢。
專家認為,產能過剩及國際石油和其他初級產品價格的持續上漲等因素壓縮了工業企業的利潤空間。以上兩個因素暫時沒有緩解的跡象,工業企業的生存環境可能進一步惡化。
產能過剩可能加劇
國資委數據顯示,2006年央企實現利潤增長18.2%,而2005年和2004年的利潤增長幅度分別為34.8%和42.5%。利潤增幅每年下降5%以上。這意味著在經過2003年~2004年投資高增長,企業迅猛擴張所帶來的利潤高增長后,企業整體盈利能力開始下滑,利潤增長步入下降通道。[相關閱讀:宏觀調控重點:五大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啟動]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原材料、燃料購進價格上漲6.0%;而工業品出廠價格僅上漲了3.0%。
渣打銀行駐香港分析師認為,嚴重的產能過剩狀況影響了生產者的定價能力。
工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課題組1月完成的報告指出,從工業企業產成品層面看,2006年5月以來工業企業產成品資金增速加快,企業產成品庫存增長加快,產能過剩矛盾可能加劇。
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2006年1至5月,有9個產能過剩行業的國內貸款繼續增長,僅鋼鐵行業就增長45%以上,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87個百分點。
我國的鋼鐵、電解鋁、電石、鐵合金、汽車等行業產能已經出現明顯過剩;水泥、煤炭、電力、紡織等目前雖然產需基本平衡,但在建規模很大,也存在潛在產能過剩。
專家認為,隨著新建擴建產能陸續投產,同時落后的生產能力退出緩慢,產能過剩有加劇趨勢,包括工業企業的生存環境將進一步惡化。
重工業企業難退出
當前我國產能過剩主要存在兩個特征:一是多出現在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如鋼鐵、電力、石化、汽車、建筑材料等國民經濟重化工業領域;二是政府投資或政府主導下的投資占相當比重,多數產能過剩行業相當部分是中央企業在投資中居主導地位。[相關閱讀:經濟現“重型化”趨勢 投資拉動重工業快速增長]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認為,相對于消費品領域生產過剩、企業退出并沒有對我國經濟造成危害,重工業企業的退出則要相對困難得多。主要原因在于:重工業設備投資巨大而且由于技術的復雜性多具有專用性的特征,企業退出必然導致巨大的處置損失。
曹建海說,由于重工業的產業鏈普遍較長,企業在上下游普遍簽有大量的長期合同,企業退出需要支付高昂的解約成本;重工業企業退出對于銀行、稅收、就業、社會穩定等可能造成較大沖擊,因而存在著來自方方面面的退出損失。
工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課題組則認為,產能過剩一是直接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降低資源配置效率;二是導致企業競相低價出口,加劇國際收支失衡及人民幣升值壓力;更重要的是,產能過剩矛盾持續加劇將加快中國經濟從通脹到通縮的演變,不利于其平穩運行。
“走出去”消化過剩產能
專家:央企不能惟利是圖與民爭利 應擔社會責任
專家認為,國資委在2007年實施的三項制度將有助于抑制企業盲目投資的勢頭。首先,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將在今年實行,中央企業將按照不同比例向國資委上繳利潤。此前,國有企業尤其是壟斷行業中擁有高額利潤的企業由于獲準留存全部利潤,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其盲目投資的勢頭。
其次,在央企負責人的第二任考核任期內,國資委引入了經濟增加值的指標。如果企業的投資行為不能產生更大收益,將不利于考核得分。
最后,《固定資產投資指標表》已經自1月起被納入央企財務快報體系,國資委將以此及時了解到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行為。
曹建海認為,擴大終端的消費需求也有助于消除過剩生產能力,其措施包括開拓國際市場。2006年,央企“走出去”成效顯著。全年實現出口交貨值2778.1億元,同比增長40%。鋼鐵企業全年出口鋼材514.8萬噸,增長39.8%。電子企業努力開拓海外新興市場。上海貝爾阿爾卡特公司出口業務接近50個國家和地區,出口收入已接近公司全部收入的45%;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顯示器、硬盤、軟件等主要產品實現出口交貨值229億元,增長21.8%。(記者 李雁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