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jīng)濟發(fā)展
- 社會發(fā)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fā)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孫先生的女兒剛剛念完小學。前幾天,孫先生無意中給女兒算了下,去年一年,女兒光花在學校組織的各類捐款上的錢,就有四五千。
一個六年級的孩子,捐款就捐出去四五千,這是為什么?是因為孩子間的互相攀比,還是老師的一些錯誤暗示?
老師幾句表揚,讓女兒越捐越多
孫先生是寧波象山人,平時工作忙,對女兒的學習過問甚少,學校組織捐款,都是由孩子的媽媽和奶奶搞定。
“前幾天幾個大人坐在一起聊天,無意中聊起孩子的捐款,就算了算女兒捐款的數(shù)額。幾個人湊在一起一算,當時嚇了一跳,她去年捐款就拿出了四五千。”雖然孫先生家里還算富裕,但幾個大人也被這個數(shù)字嚇到了。
孫先生仔細問了女兒,才知道這一學年女兒學校一共組織了4次捐款,分別是干旱、地震、助學、幫助貧困山區(qū)小朋友建圖書館,平均下來,女兒每次捐款數(shù)額在1000元左右。
會不會是女兒偷偷拿了錢自己花了?對于記者的疑問,孫先生極力否認:“這點我保證她不會。”
那么,孫先生女兒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高額捐款呢?“錢都是媽媽奶奶給的,后來老師說我是班級里捐得最多的人,給班級爭光了,就表揚了我,之后每次捐款,我就想繼續(xù)捐那么多吧。”她說。
捐最多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嗎?孫先生女兒說:“感覺大家都捐得挺多的,我也不能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