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大學文化必然結合歷史和時代,并從美麗校園影響現實社會。
對話人物:
安慶師范學院院長 朱士群
本報記者 李陳續
大學文化就是大學的性格
記者:關于大學文化的話題越來越多,大學文化也已經成為國內大學建設和管理的重要概念。您認為該如何定義大學文化?
朱士群:打個比方吧:人是有性格的,他的脾氣和修養如何,是否溫暖可親,能否給人一種上進的感染,你在和他接觸了一段時間之后,會感受到的。大學也一樣,它也是有性格的,這個性格就是大學文化。
記者: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生動明了的定義。既然是一種性格,大學文化就需要大學中人的長時間養成。
朱士群:是的。優良的大學文化,應該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力量,會激勵學校向著可持續發展的、生機勃勃的、具有豐富內涵的高層次方向發展。它能創造出一種潛伏、彌漫、浸染于整個校園的精神風范,影響學校每一個成員的價值選擇、人格塑造、思維方式、學術氛圍、道德情操以及行為習慣。
大學文化的核心是大學精神
記者:那么這種文化性格的起點在哪里?
朱士群:對一所大學來說,重要的并不是高樓,雖然一定的物質條件也是必要的,但大學更需要的是一種文化。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學生追求真理、崇尚科學,養成創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這是大學的育人目標,也是大學精神之所在。大學文化的核心是大學精神。
記者:什么是大學精神呢?
朱士群:我認為,至少應涵蓋這樣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科學與人文并舉。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一開始就是大學精神結構中的左右手,兩者具有依存性、一致性和包容性。人文精神既含有發展社會、發展文化的精神因素,也包括發展科技的精神因素。同樣,科學精神中既含有科學技術的精神要素,也包括促進社會發展和終極關懷的精神要素。這兩種精神在最高層面上是高度融合、統一和不可分離的。
第二、愛國與愛校相通。愛國主義精神和以敬業精神為核心的愛校情結,二者有著不可置疑的內在邏輯聯系,在精神實質上一脈相通。敬業、愛校對于教師與管理者來說,表現為優良教風與工作作風,是艱苦奮斗、克己奉公的奉獻精神,是克難奮進,勇于攻關的拼搏精神;對于學生,則表現為優良的學風,是求真務實、銳意向上的進取精神,是精益求精、品學兼優的品牌精神,是志存高遠,胸懷祖國的大器精神。
第三、傳統與現代結合。中華傳統文化有著舉世聞名的濃厚積淀,中國大學在自己的建設發展過程中,要注意優秀傳統的總結與積累,以形成自己的傳統精神。但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大學精神的全部,而以現代科學、民主、倫理精神為核心的現代精神,則是大學精神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方向。
第四、求實與求新互應。大學精神中的“求實”內容,是指師生員工為實現辦學宗旨和人才培養目標,在日常行為中所體現的面向實際、注重實效、堅持實干的勤奮務實精神。與“求實”相伴始終的是學校的“求新”精神。所謂“求新”,就是創新,通過創新觀念的樹立,創新思維的養成、創新能力的增強這三個層面,結合學校整體建設、發展與改革實際,營造培養創新精神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