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新聞事件:
多名高考“狀元”選擇去香港的大學讀書。
筆記觀點:
我們的百年老校缺失了氣質、務實和品相,“狀元”們的選擇反映著對現有大學的評價和檢驗。
今年香港各高校在內地的招生結束,香港大學在內地共錄取學生291人,包括北京3名文科“狀元”在內的17個省、市級高考“狀元”。北京理科“狀元”梁思齊之前已被保送北大,但他最終還是棄北大而去,選擇了香港科技大學。北京四個高考“狀元”今年全被港校包攬。
盡管我們都清楚,高考“狀元”并不絕對是最優秀的個體,但作為同齡學生中的佼佼者,他們是當之無愧的。他們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對現有高等教育資源(大學)的評價和檢驗。他們的選擇,給內地高校,特別是名校、老校,留下了諸多的問號。
首先要問:百年老校,您的吸引力還有多少?這幾年是內地著名老校“百年校慶”扎堆兒的時段。隆重的慶典,雪片似的媒體宣傳,熱鬧過后,除了斑駁的校牌,我們還聽到把教學樓贖出去讓商家貼上自己的招牌;我們還聽到炫耀自己的富豪校友連續3年排行高校第一;我們還看到高校為爭奪生源,動用官方微博明火對仗。
其次要問:著名學府,您還在扎實做學問嗎?說到做學問,兩件事是不能偷工減料的:一是給學生講課,二是自己靜心研究。在大學里,誰最應該給學生去講課?是助教?還是教授?當教授們疲于奔命地跑場子、趕論壇、做顧問時,能夠站在課堂上講課的時間就少之又少了;即使講課,有沒有時間備課也成了問題。關于研究,導師們搖身變成了老板,吆喝著學子們,如同農民工一樣,干大活碎活,僅拿到極可憐的一點補貼,還要忍氣吞聲。長此以往,講課僅剩下對付,“研究”蛻變成“出書”。
內地的“一流”大學,你們就真的不如那些經世不久的港校嗎?論悠久,港校是子輩孫輩;論規模,不過是你們的三成、四成;論藏書,你們是大海,港校不過是湖泊;論師資,你們有院士,有結隊成群的博導……
那么,這些百年老校究竟缺失了什么?
首先是氣質,一種學人、大師應有的純粹氣質、優雅氣質、理性氣質、超脫氣質。保持與現實的距離,保持對現實的清醒,保持對理想的追求。
其次是務實,一種能力的務實,傾心做事的務實,獨守寂寞的務實,淡泊名利的務實,巧手善工的務實。熱愛講臺,教書育人,潛心出成果而不是忙于堆碼洋。
再就是品相,一種厚重、持守的風范,是春風化雨般的校園,不是物質化的建筑群;是通達五洲的知識樞紐,而不是考級拿證的嘈雜大集;是思維啟訓、思考漫游的起航點,而不是愁煩就業、人事紛擾的驛站。
或許,港校也未必能齊全地滿足學生們的期許,也不能讓每一位學生順暢地適應。認為港校的國際化環境優越,我以為也是對學生們選擇的一個揣測,并不完全。
學生們作出了他們的選擇,也可能是他們父母的選擇。內地的這些百年老校,望著“狀元”們遠去的背影,不知會不會有所觸動?是反省還是不屑?是焦慮還是沉思?是繼續陶醉在老校的名聲里還是有危機感地行動起來?我們很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