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香港503位受訪學生中近70%指出,父母貶低子女能力的話,最傷子女心。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中新網7月3日電據香港《文匯報》報道,管教子女是一門學問,香港部分父母對子女愛之深、責之切,甚至不惜以嚴詞或粗言穢語責備。調查發現,逾33%受訪父母每星期罵子女超過5次,而子女眼中最傷害他們的說話,包括“你好智障呀”、“我寧愿沒生過你”或“去死啦!死狗!”等,更有12%人被父母以粗口“問候”。主持調查的機構提醒,有損子女自我形象的說話會構成情緒虐待,容易令子女患抑郁、反叛等心理或行為問題;父母宜美化批評的話語。
據報道,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于4至5月期間,分別對503名學生及438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近70%受訪學生表示,父母平均每月至少1次將他們與他人的子女比較;另有33.11%受訪家長承認每周罵子女超過5次。受訪子女羅列83句父母最傷害他們的說話,當中51%屬于踐踏子女能力的說話,例如“你做人失敗!”其次是拋棄的話(31%),包括“一腳踢你出街!”另有12%人被粗口辱罵。
另外,45%受訪父母認為“輕微體罰”可以接受;超過30%受訪父母認為,“開玩笑時,以子女弱點來做話題”、“當子女犯錯時,大聲責罵”可以接受。
基金會的網上電臺節目主持人引述個案指,一名女生經常被父母指摘,引致情緒低落,有次更在校內大哭。同學詢問之下得悉,原來女生的班主任曾向其父母明言:“你女兒很蠢,應該考不上大學。”自此,父母便經常貶低女生:“你老師都說你蠢,還不看書?你太蠢啦!”令她受到極大壓力不愿回家,常逗留在校至關門才回家。
基金會推廣及公共關系經理陳潔姿說:“傷害小朋友的話語,一句都嫌多。”她表示,子女會將父母的傷害說話銘記在心,變得不愿與父母溝通,親子之間形成隔膜。
陳潔姿建議,家長引導子女改善個人行為及想法時,不應一概以否定或負面批評,要將批評的說話美化,令子女容易接受意見。為加強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委員會與香港電臺第2臺合作設立Voices of Youth網上電臺,制作以青少年為主導的節目,讓青少年發聲,鼓勵父母多聆聽他們的心聲,父母也可透過電臺表達意見,讓子女同時了解父母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