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在四川省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李翔、史江、冉崇蘭等三名省人大代表聯名提交了《關于在幼兒及小學教育中加強男孩“陽剛教育”的建議》。她們認為,“陽剛教育”不只是肌肉發達、勇猛好斗的身體、外形的訓練,更重要的是“陽剛”氣質、精神的培養。她們建議,應增加幼兒園、小學男教師比例,增加男孩“陽剛”氣質的培養。(1月22日《成都晚報》)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幼兒園、小學中增加男教師的比例,可以給處于個性塑造關鍵時期的男孩樹立一個“陽剛”的榜樣,這對男孩“陽剛”性格的養成無疑可以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問題在于,即使有了“陽剛”的榜樣,誰又能保證男孩們就一定會把他們當作榜樣?如果男孩們仍然把女教師當作榜樣,豈不是仍然免不了變得更“陰柔”?所以,僅僅有了榜樣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因為讓男孩們不“陽剛”的“罪魁禍首”不是女老師。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大多數人都比較喜歡聽話的孩子,也就是說男老師并不比女老師更愿意接納叛逆的男孩——聽話乖巧的孩子不僅受女老師的青睞,也受男老師的青睞。所以,僅僅是增加男老師的數量,并不必然會使“叛逆”的學生被老師接納,也不必然會使“叛逆”男孩“陽剛”的一面得到充分發展。說到底,這是一個教育方法的問題,而不是教師自身的性別問題。如果教育方法不變,即使男教師所占的比例再高,也無濟于事。
按照三位人大代表的分析,男孩之所以缺乏“陽剛教育”,與其受到過度呵護有關,而且男孩們與母親呆的時間比父親多、幼兒園小學老師多為女性,加之“陰柔”乖巧的孩子更容易在學校和社會上受到青睞,種種因素導致了其“陽剛”不足,“陰柔”有余。這些原因恰恰說明,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在對男孩“陽剛”性的引導、培養上出現了問題,是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導致了這一現狀,與教師的性別并無必然的聯系。
男孩和女孩由于生理的原因,各自所表現出來的天性是不同的。比如,男孩更“吵鬧”,女孩更“安靜”,男孩更“叛逆”,女孩更“乖巧”。但在后天的教育中,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未能為男孩充分發展自己的天性提供良好的平臺,而是對這些天性多有打壓。這種打壓既包括“懲罰”,也包括“獎勵”——“懲罰”叛逆的孩子,“獎勵”乖巧的孩子——這就會促使孩子們向老師、家長和社會“喜歡”的方向修正自己的行為,久而久之,天性陽剛叛逆的男孩也就變得陰柔起來了。
男孩缺少陽剛氣質的確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病根入手,即改變現有的單純培養“乖孩子”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們提供更寬松空間,并依照性別的不同而采取針對性的方法,讓孩子們能夠自由地發展自己的天性,在此基礎上輔以適當的引導手段,才能真正塑造陽剛而不好斗、叛逆而不張狂,能獨立有擔當的男子漢。 (張楠之 原題:男孩們不陽剛的“罪魁禍首”不是女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