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升學是最綠色的移民方式
“要不是國家的政策好,我的娃肯定上不起學。”程銀香說。超負荷的勞動讓這個50歲的農村婦女看上去非常蒼老。
她的家,離騰格里沙漠邊緣不足20公里,所有的經濟來源依賴20畝土地。她種棉花、茴香、西瓜,換取3個孩子的學費。收成好的年景,這個家庭可以有五六萬元的收入。不幸的是,今年7月,丈夫遭遇的一場車禍讓原本緊困的家庭經濟更加捉襟見肘。
不過,家庭的變故并沒有讓悲觀情緒蔓延。讀高二的兒子田開文正在沖刺清華大學,那是他的夢想。自信寫在他的臉上,這種自信的源泉來源于他的學長們。在他就讀的民勤一中,曾經誕生過清華“姊妹花”和北大“姐妹花”的傳奇。這些勵志故事傳達著一個信息:偏僻閉塞的沙鄉民勤與中國一流高等學府之間的距離,其實并不遙遠,我可以做到,你也可以。
成績位列全年級第二的田開文是宏志班的學生——他不僅不交一分錢學費,每月還有200元的生活補助。此外,田開文兄弟倆還被納入貧困生補助范圍,每學期每人發放生活補助1000元。
“在民勤,學校絕不會耽誤一個好學生,學生更不會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馬繼杰局長說。
這位教育局長的底氣來源于完備的貧困學生資助體系。教育的核心是投入,民勤縣政府積極承擔了這項職責。2006年,民勤縣設立“縣長教育基金”,用于紓解貧困學生的上學難題。截至目前,該基金已募集資金538萬元,發放獎勵和救助金412萬元,5500余位貧困大中小學生和教師從中受益。
“興水治沙辦教育”業已成為這個西部縣城的共識。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該縣的騰格里酒廠每賣出一瓶酒,便從中拿出0.2元錢捐獻給“縣長教育基金”。另外,只要是吃財政的人員,每月每人從工資中貢獻出1元錢匯入該基金。
教育立縣幾乎是許多西部縣城的夢想,在缺乏資源、交通閉塞的廣袤西部農村,教育寄托著這些地區的希望。
在民勤,這一點至少從縣級公共財政的使用去向上有跡可循。近年來,民勤縣在縣級財政困難緊張的情況下,教育財政撥款每年都要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2006年至2009年,民勤縣教育經費達到了 13243萬元、15232萬元、20075萬元、21892萬元,分別占全縣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74%、5.74%、6.97%、7.90%。
耐人尋味的是,這樣一個財政窮縣,作出了一件“出格”的決定。占地180畝的民勤縣園藝場是開發商眼中的“風水寶地”,如果出讓這塊土地,縣財政至少可以收益1億元。這對于受窮財政困擾的西部縣份來說,絕對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數字。但民勤縣政府最終決定,將該土地作為新一輪學校布局調整的建設用地。
未來3年,這里將建成一所標準化的寄宿制初中和幼兒園。屆時,民勤縣城內完全可以容納所有的初中生就讀,鄉鎮的農村中學撤并順利提上議事日程,所有的民勤學生享受到同等優質的教育資源成為可能。
“這不是政績,但這是最大的政績。”中共民勤縣委書記盧小亨說。這位年輕的縣委書記因為在縣長任期內大興教育,在民間被冠以“教育縣長”的名頭。
而在西部大多數地區,經濟貧困與教育落后并存,貧困的地方經濟成為發展教育的最大掣肘。
“民勤生態環境薄弱,老百姓一定要讓下一代孩子走出民勤。”校長許少英說。他這樣闡釋民勤生態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惡劣生態下的綠色教育生態。”
“現在,農民種地控制,水也控制。民勤也沒有其他產業,除了打工,再沒有出路,孩子們只能向外發展。”36歲的陪讀家長劉淑霞的兩個孩子,就讀于縣城的北街小學。
這幾乎是民勤家長們共同的心愿。在民勤縣教育局局長馬繼杰看來,做工(務工)——掙錢——供孩子外出上大學,已經成為民勤老百姓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傳統。他算了一筆賬,近年來,每年將近有5000名民勤學子考入大學,按每生每年1萬元計算,整個民勤縣每年用于高等教育的家庭投資超過兩億元。
與西部大部分財政窮縣類似,農村教育的絕大部分成本由農民買單。不過,由于政府重視投入,優質的教育資源在偏僻的地理孤島成為一種可能,優良的教育質量又大大強化了農民送孩子上學的意愿。換句話說,較高質量的教育,可以為孩子爭取一個較高收益的未來,教育投資才可能成為農民現實的選擇。
本報記者以“高考狀元縣”甘肅會寧為參照系比照發現,由于獨特的光照和土壤環境,老百姓多種植經濟作物,農民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會寧。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育投資失敗帶來的風險。2009年,民勤農民年純收入達到4600元以上,遠遠高于會寧農民的2135元。
據民勤一中語文老師趙明發的觀察:“一個普通的民勤農民家庭,供一個大學生不需要舉債。老百姓不一定要孩子通過教育改變命運,而是獲得知識。賺大錢的思想在這里很少。”
如今,每年高考錄取結束,人們奔走相告,趕著去民勤一中看榜已經成為這座西部小城的風景。密密麻麻的錄取信息從頭到尾全部上墻,圍繞民勤一中的外墻整整一周。紛紛趕來的家長墊著腳尖尋找子女的錄取信息,爭相傳播……這是這座小城最榮耀的時刻,仿佛,漫天的沙塵從來沒有刮過。
衡量一個地區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機制,不僅要看它培養了多少拔尖的人才,或許還要看它多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平等和正義。從這個意義上說,民勤教育成功突圍的啟示或許在于,地域之間、階層之間的教育差距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但努力辦教育是地方政府無可推卸的責任。教育作為促進社會流動、地域平衡的一種重要機制——讓出身底層、偏僻西部的孩子,可以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從而縮小這種階層的、地域的差距——毋庸置疑,這項機制活力的實現,有賴于地方政府打造出優質的教育。本報記者 張鵬 通訊員 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