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幼兒園很缺男阿姨 憂,孩子們少了陽剛氣
浙師大幼師專業今年畢業500多人中僅有14名男生,已被搶訂一空。
最近,義烏海關路幼兒園的林園長有點煩,暑期班開班在即,但要招的10名新老師還沒影子。“幼師難招,更別說男幼師了。”
記者了解到,浙江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今年畢業的本、專科學生一共530人,但只有14個是男的。該校就業指導辦的一位老師說,“這些男生早早地就被搶訂一空,很多人都去了上海、杭州等地一些條件非常好的幼兒園工作。”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報考幼師專業的男生實在太少了。”浙師大負責招生工作的何老師對記者說。那種認為男生去幼兒園當老師太“娘”的看法已經過時了,無論是從就業前景還是學前教育的實踐,都需要更多的男老師加入到幼師的隊伍中來。
“男阿姨”究竟有多缺?
幼兒園:即便優先錄用仍招不到
義烏海關路幼兒園一共有35個老師,只有5個男老師。即使這樣,相比起一般的幼兒園,男老師的比例已經是相當高了。
“我們希望招更多的男老師。”林園長說, “只要有男老師來應聘,并且符合條件,我們一定會優先錄用!”
在金華當地,像林園長這樣招不到男老師的幼兒園園長大有人在。
記者從浙江的一些高校了解到,還沒到畢業季,幼師專業的男生就成了各大幼兒園“爭搶”的對象。
5月22日,金華實驗中學教育集團舉辦了幼師專業實習就業雙向選擇洽談會,394個畢業生僅有7個是男的,但他們卻如“皇帝的女兒”般受寵,當天就和當地的幼兒園簽訂了就業協議。
浙師大就業指導辦一位老師說,該校今年幼師專業畢業的本、專科學生一共530人,其中14個男生還未到畢業,就已經被上海、杭州等一些大城市的幼兒園招去了。一些條件差一些的幼兒園,想招男老師,基本上沒可能。
“男阿姨”為什么會缺?
愿意報考幼師專業的男生不多
“我是絕不會去做的,多‘娘’啊!”浙師大學生小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很反感男生去做幼師,“那都是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去做的。”
小張的看法曾一度是這個社會的主流觀點。一提起幼兒園老師,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個溫柔善良的女老師。
對此,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的羅主任表達了她的擔憂:“現在很多人還是傳統觀念,認為一個大男人帶孩子不合適。而且,還會有很多現實因素阻礙男生選擇這個職業,比如待遇低、沒編制等。”
另一方面,各高校在每年招生的時候,并不會特別對報考幼師專業學生的性別有任何特別的要求。
浙師大學前教育專業負責招生工作的何老師說:“學校是根據學生填報志愿按照由高到低分數錄取學生的,男生報考人數很少,根據這幾年情況來看,錄取的男生比例只有5%多一點。”
這個專業必修的舞蹈、聲樂、鋼琴等方面的課程,男生普遍不太喜歡。一些男生即使考上了,中途也要求換專業。
“男阿姨”前景怎么樣?
找工作不愁,還很有前途
實際上,那種認為男性做幼兒園老師太“娘”的說法,早已經過時了。義烏海關路幼兒園的林園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一般家庭爸爸都很忙,孩子缺乏男性角色的關懷和引導。男幼師在陽剛、堅強、勇敢等方面的氣質,能夠給孩子帶來比較正面的影響。而且,他們在早操、戶外運動、游戲等課程上,也有自己的優勢。”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師范學院的羅主任說,“因為男老太師少,往往都會在幼兒園擔當頂梁柱的角色,其實很有發展前途。”
浙師大就業指導辦的老師也對記者說,“相對來說,學這個專業的男生就業層次更高,選擇余地也更大。只有愿意做幼師,找工作根本不是問題。”
男生報考幼師有什么要求?
最重要的是,要喜歡孩子
記者特意就這個問題進行了一番采訪,我們發現,在大學方面,對于報考的男生,基本沒有什么要求,跟其他專業報考差不多。
浙師大負責招生工作的何老師說,特殊的要求是沒有的,但想要報考的男生,他必須要喜歡這個專業,畢業后愿意從事幼師的工作。
更多的要求,來自用人單位。
義烏海關路幼兒園對應聘的男老師要求看起來比較高:形象要干凈利索、具有親和力;身高在1米70以上;性格活潑開朗、具有團隊精神、責任心強、喜歡孩子;另外,要求具備五項技能,彈唱說畫跳。
現身說法
我很享受“孩子王”的生活
每天早上8:30,義烏青青幼兒園門口,張國泉都會帶著一群孩子做早操。柵欄外,送孩子上學的爺爺奶奶們,也會跟著音樂快樂地扭扭身子。
張國泉今年24歲,畢業剛剛一年。作為幼兒園唯一的一個男老師,他在幼兒園很受孩子們歡迎,平時被孩子們稱為“超人哥哥”。
“男老師在氣氛帶動與課程創新上往往更有優勢。”張國泉平時也會帶孩子們去戶外上一些主題課,以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們觀察大自然。
年紀輕輕的張國泉,已經是幼兒園的中層干部了,除了上課外,他還得負責一部分管理工作。
作為一個“男阿姨”,張國泉也曾遇到過壓力。剛開始,也會有家長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嘴上說什么是沒用的,要用行動來證明。”張國泉說,現在家長們都特別喜歡他理解他。
說到當幼師的初衷,張國泉笑了,“以前我是個脾氣暴躁又粗心的人,家人讓我做這份工作也只是為了讓我磨磨性子。但現在我喜歡上了這個職業,它讓我感到既幸福又有成就感。”(本報見習記者 黃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