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清華大學張林琦教授接過聘書,與其他201位學者一起成為第九批“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中的一員。作為特聘教授,他將在聘期內享受每年10萬元的年薪。
與各地動輒上百萬元的人才計劃相比,張林琦教授拿到的10萬元并不算多。可是在1998年,當教育部和李嘉誠基金會宣布啟動“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并以10萬年薪這個在當年算得上天文數字的薪資聘請教授時,這一“破冰”之舉被媒體稱為“中國教育史上開天辟地頭一回”。此后,高校打破論資排輩的傳統,并陸續盤活了用人與薪資制度的這潭“死水”,一批批優秀的年輕人沖向前臺,充當國家科研“突擊隊”先鋒。
高校教師窮得讓人感到恥辱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張偉平是“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第一批特聘教授。1993年,這位留學法國的博士回到南開大學工作時被定為助教,每個月拿著200多元的工資。到了1998年,已經成為教授的張偉平工資增長到2000來元,一年下來年薪不足3萬元。
這位當時正年輕的教授記得很清楚,自己和周圍的許多同事到菜市場買菜,為了省點錢,還要與小販們討價還價。“為生計所累,我們能花在學問上的時間少了。”他說。
時任教育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韋鈺也記得,不少高校的年輕教師向她反映:老師太窮了。
一些重點高校的年輕老師出國開會,見到自己的同門師弟師妹,聊天時說起了待遇和科研條件,只能用“窮得有些恥辱了”來形容自己的狀況。讓韋鈺印象尤為深刻的是國內一所重點高校的重點實驗室主任。這個年輕人堅決放棄了海外優厚的待遇回國工作,可是國內高校的待遇實在太低了,忍無可忍的太太與這位年輕的教師分手了。而上海一所重點高校建立了一個重點實驗室,科研條件都不錯,校長向韋鈺抱怨:國內高校錢太少了,沒人愿意回來。
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1998年,全國普通高校共有專任教師40.7萬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僅占教師總數的4.6%,教師隊伍斷層嚴重,高水平學科帶頭人青黃不接,領軍人才匱乏。
我們這些老高校人為什么還不如剛回國的小青年
在當時的條件下,要國家拿錢提高高校教師待遇困難重重:人事部門掌管技術職稱評定的結果,評上教授以后,無論貢獻大小,待遇都一樣。而教授終身制又讓不干活的老師沒有解聘的危險,能干的老師也沒有權利要求學校改變目前普遍偏低的待遇。
1998年5月的一天,韋鈺與李嘉誠先生一起吃飯。席間,韋鈺談起了高校教師隊伍的現狀,李嘉誠先生立刻表示他愿意有所作為。這一年8月4日,教育部與李嘉誠基金會合作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在一定程度上,這個計劃采納了國外講席教授的做法,并且向年輕人傾斜:有博士學位,年紀在45歲以下。
計劃公布以后,一些老教授不服氣,跟校長提:我們在學校服務了這么多年,到頭來還不如新回國的小青年?
60位院士參加“長江學者”第一次初評。會議一開始,韋鈺先給院士們鞠躬。她說:在座的諸位與我們要評出來的年輕學者相比,論貢獻,要大;論水平,要高,論困難也可能不小。可是這次請大家來是為國家選“突擊隊長”。就像一家人,不夠富裕時,得先讓年輕人吃飽,讓他們可以趁年富力強,有創新激情的時候,沖擊國際前沿。
報名者眾。有學校的領導干部甚至為了申請長江學者,放棄了官位。這一年,經過嚴格評審,71人入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