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五月份中國CPI同比漲3.4% 創兩年來新高 預期再次加息調控  -中國通過電力加價 減少電廠二氧化硫排放 南堡油田鉆井將零排放 -中國新特區下一站:武漢長株潭在望 成渝新特區:優惠政策下月定 -俄公司稱東線石油管道至中國支線造價超4億$ 伊朗希望在華儲油 -中國南方洪澇災害已造成1063.8萬人受災 71人死 將再遭暴雨襲擊 -制止擇校費是城市義務教育治理重點 國民受教育水平將明顯提高 -央行新規:切斷恐怖融資鏈條 包括安理會決議所列恐怖組織 全文 -中國城市環境仍存在三方面突出問題 06年城市環境考核結果發布 -中國航空打造西部空中絲綢之路 新疆6月10日起開辦入境口岸簽證 -新車船稅7月起征繳 稅額上限平均提高一倍
2000多"海歸"找"婆家" 用人單位開出月薪3000元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5 月 28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對于海歸人員,我們大約提供每月3000元的薪水。”昨天(27日),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與科博會組委會聯合舉辦的海外留學人員歸國就業首次專場招聘會舉行,約有2000多海歸人員現場找“婆家”。大多數用人單位給海歸們開出的月薪與部分國內畢業的本科生相當。

會場目擊:海歸求職青睞奧組委

昨天,包括北京奧組委、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聯想集團等40多家企事業單位在本次“海歸”招聘會上選人才,大約2000名海歸憑國外畢業證等免費入場。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還在現場向留學人員提供海外學歷學位認證、就業落戶等“一站式”配套咨詢服務。

奧組委是本場招聘會最熱鬧的展臺,大約有上百人擠在展臺前排隊等待送簡歷。奧組委今年面向海歸招聘國際聯絡部等工作人員,但要求都較高,很多職位都要求應聘者掌握兩門以上外語。一位從澳大利亞留學回國的錢小姐告訴記者:“在奧組委服務估計是一種臨時的、志愿性的工作。但是這樣的工作能豐富我的閱歷,是一段很好的經歷。”

海歸自述:留學兩年花費50萬元

“我的期望工資在8000元左右。”在英國攻讀MBA的留學生于洋拿著簡歷在招聘會上轉了1個小時,還是沒有找到中意的工作。他直率地告訴記者,大多數單位給的待遇“實在太低了,而我的留學成本很高,對比起來很不平衡。”于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在英國讀書兩年,學費生活費約花了50萬元。“為了讓我留學,家里幾乎花光了全部積蓄。我回國之后還要買房、結婚,經濟壓力很大。”

記者在場內多家招聘單位詢問,發現大多數單位給海歸們開出的月薪僅為3000元,這樣的薪水和一些國內本科畢業生差不多。北京郵電大學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稱:“我們傾向于要海歸,因為有些課程需要老師具備國際視野。但在同樣的崗位上,海歸們的待遇和國內人員是一樣的。目前博士們大約每月薪水為3000元。”

用人單位:能吃苦“窮孩子”受歡迎

“現在海歸們越來越多,海歸已經沒有太多的優勢。尤其是一些自費讀碩士的留學生,只去一兩年,對國外情況了解并不多,有些人語言都沒學好。我們不會因為你是‘海歸’就給你加分。關鍵還是看你的能力,你的工作經歷。”一家前來招聘留學公司告訴記者,他們更看重應聘人員的工作經驗。

對于一些拿著父母的錢出國留學,在國外生活奢侈墮落的留學生,一些用人單位明確表示拒絕。“我們希望聘用在國外艱苦奮斗的留學生,因為這樣的人更能吃苦,經歷閱歷也更多。”一些用人單位稱將在面試的過程中詳細詢問海歸們留學的經歷,自己賺取獎學金或學費的“窮孩子”更受歡迎。(記者 代小琳/文 殷楠/攝)

來源: 北京晨報

相關文章:
海歸就業集中五大熱門行業 總體而言形勢趨好
海歸創業帶來巨大財富 中國留學政策正產生回報
三成"海歸"存在就業問題 四成認為職業方向出錯
學成歸來處境尷尬 06北京海歸就業"擱淺"率增8%
海歸就業競爭更趨激烈 專家:要解決適能適位問題
中國拓寬官員選拔渠道 從新階層海歸中選拔人才
西安設立20億元專項貸款 吸引“海歸”歸國創業
缺乏監管 部分“海歸”以立項為名騙取扶持資金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中國首列國產時速300公里動車組年底將竣工下線 明年批量交付
南方暴雨洪澇已致66死12失蹤 近900萬人受災 降雨仍將持續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