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十三屆四中全會,農民生活實現了第一次跨越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黨的領導下,農村率先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解放了生產力,農村經濟迅速擺脫了長期以來的徘徊局面,得以迅速發展,農民收入大量增加,農民生活明顯改善。
(一)農民收入迅速增長
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133.6元,1981年超過200元,1983年超過300元,1986年超過400元,1988年超過500元,1989年突破600元,達到601.5元。與1949年相比,1989年農民收入增長了12.7倍;與1978年相比,增長了4.5倍,年均遞增28.5%,遠遠快于前30年年均遞增4.4%的速度。在收入普遍增長的基礎上,富裕農戶越來越多,到1989年,年人均純收入達到500-1000元的農戶占40.4%,年人均純收入超過1000元的農戶占12.9%。
在純收入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時,現金收入也迅速增加,在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提高。長期以來,由于農村經濟處于半自給的狀態,農民的現金收入很少,占收入的比重一般在50%以下,農民改善生活的能力低下。1978年這一比重為41.9%,1989年提高到70.8%,提高了近29個百分點。
(二)農民生活實現第一次重大跨越
恩格爾系數是從消費結構反映生活質量高低的指標,聯合國糧農組織根據恩格爾定律制定了貧困與富裕的劃分標準,恩格爾系數60%以上為絕對貧困,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統計資料顯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民生活實現了兩次重大跨越。1984年,農民的恩格爾系數降到59%,實現生活質量的第一次重大跨越——由基本解決吃飯穿衣問題到溫飽。
(三)農民生活發生巨大變化
農民生活迅速實現由基本解決吃飯穿衣問題到溫飽的重大跨越,給農民生活帶來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
生活消費水平迅速提高。1984年,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到273.8元,比1978年提高1.7倍,年均增長18.2%,人均食品消費支出162.3元,比1978年提高一倍,年均增長12.8%。
食品消費數量大幅度增加。1984年,農民人均消費:糧食267公斤,比1978年增加了10公斤,其中細糧209公斤,增加了70公斤;食用油4公斤,增加一倍;肉類10.6公斤,增加4.8公斤;蛋類1.8公斤,增加1.3倍;魚蝦1.7公斤,增加一倍。
住房面積迅速擴大,質量提高。1984年,農民人均住房支出達到32.1元,是1978年的8.7倍,年均增長43.3%;人均住房面積13.6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5.5平方米,年均增加近1平方米。住房質量也明顯改善,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磚木結構的住房占50.8%。
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顯著增加。過去農民夢寐以求的“四大件”進入了農民家庭,代表更高消費水平的電視機也逐步進入農民家庭。1984年,每百戶農民擁有的自行車為74.5輛,比1978年增加了一倍;縫紉機42.6臺,增加了0.8倍;鐘表151.5只,增加了1.2倍;收音機61.1臺,增加了0.8倍;電視機(主要是黑白電視機)7.2臺,而1979年僅0.4臺,可以說是從無到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