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湖明珠——湖州
湖州市地處浙江省北部,東鄰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瀕太湖,與無錫、蘇州隔湖相望,是環太湖地區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解放后,先后設浙江第一專區、嘉興專區和嘉興地區,1983年撤嘉興地區,建湖州、嘉興兩個省轄市。湖州市現轄德清、長興、安吉三縣和吳興、南潯二區。總人口257.58萬,其中男性130.36萬人,女性127.22萬人;非農人口77.81萬人;總面積581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達到48.4%,中心城市建成區65平方公里。
湖州有較好的區位條件。距杭州75公里、上海160公里、南京220公里。南北走向的104國道、杭寧高速公路、宣杭鐵路和東西走向的318國道、被譽為“東方小萊茵河”的長湖申航道、已開工建設的申蘇浙皖高速公路貫穿湖州全境。新長鐵路和即將修建的湖乍鐵路使湖州分別與隴海、滬杭兩大鐵路干線連通。湖州還擁有全國一流的內河鐵路、公路、水運中轉港。
湖州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文化之邦”之稱。宋代就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被列為“文房四寶”之首的湖筆,就產于湖州。湖州歷史上人才輩出,人文薈萃,既哺育了唐代詩人孟郊、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明代小說家凌濛初、近現代書畫大師吳昌碩、新文化運動猛將沈尹默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顏真卿、陸羽、蘇軾、胡瑗等不少名流。世界上第一部《茶經》就是陸羽在湖州寫成的。辛亥革命時期的陳英士、被周恩來總理譽為“龍潭三杰”之一的革命烈士錢壯飛,都是湖州人。建國以來,湖州籍的“兩院”院士(學部委員)共有18名。“兩彈一星”的23位功臣中,錢三強、趙九章、屠守鍔就是湖州人。“新時期鐵人”王啟民、“海空衛士”王偉、公安部一級英模沈克誠更是當代湖州人的驕傲。
湖州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眾多的歷史人文景觀。市內的唐代飛英塔、千年古剎鐵佛寺、江南水鄉古鎮南潯、德清莫干山、安吉境內世界上種類最多的竹種園和世界級的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南太湖旅游休閑和水上娛樂勝地,都風景宜人,各具特色。湖州還是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浙江省文明城市。已成功舉辦四屆全國極限運動大賽和兩屆湖筆文化節,被譽為“中國極限運動之都”和“中國毛筆之都”。
湖州是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先行規劃、先行發展”的14個重點城市之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全市國有、城鄉集體企業改制任務已基本完成。產業結構從原來的傳統絲綢、建材業為主,形成了以新型紡織、新型建材、醫藥化工、特色機電四大特色優勢產業為支柱、電子信息和環保產業快速發展的格局,先進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0%。全市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有37家,擁有全國最大的童裝市場--中國織里商城和全省最大的實木地板和膠合板集散中心--南潯建材市場。
2006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一年來,我市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力實施增強“三力”、率先崛起戰略,突出工業經濟、新農村建設、中心城市建設和招商引資四個經濟工作重點,進一步擴大開放,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發展的內在活力不斷增強,全市經濟保持了協調、較快發展,實現了“十一五”的良好開局。2006年全市生產總值為760.89億元,增長13.9%,其中第一產業絕對值65.12億元,可比價增長速度4.4%;第二產業絕對值435.31億元,可比價增長速度16.7%;第三產業絕對值260.46億元,可比價增長速度12.3%。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為29522元,折合3703美元。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新農村建設快速推進
2006年,我市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扶持和對農村的投入力度,出臺了一系列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與浙江大學合作建立了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實驗示范區,大量合作項目啟動實施,“百千工程”、城鄉公交一體化等工程順利推進,農村的居住環境和交通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全年實現農林牧魚業總產值113.6億元,比去年增長7.1%。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2006年我市工業圍繞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深入實施工業發展“六大工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努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推進“二三三”產業結構調整,工業經濟在保持生產高速增長的同時,經濟效益大幅提升,工業對總體經濟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2006年實現工業絕對值387.71億元,增長16.5%,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同時,能源消耗水平明顯下降。萬元產值綜合能耗量為0.51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10.9%。
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消費市場持續興旺
申蘇浙皖、申嘉杭、杭長高速公路和湖嘉申航道,以及浙北高速客運中心等重點項目順利推進,中心城市“中間整治”工程建設加快,2006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79.62億元,增長15.3%,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2006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3.8億元,增長15.2%,增幅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對外貿易快速發展,招商引資成效顯著
2006年我市對外貿易克服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進出口總額一舉突破30億美元大關,全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30.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6%。2006年全市新批準外商投資企業276家,合同利用外資17.61億美元,增長4.1%;實到外資7.57億美元,增長16.3%,增幅比上年提高了9.8個百分點。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融資環境明顯改善
2006年全市財政收入保持了平穩上升的運行態勢,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91.7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49.79億元,比上年分別提高4.6和2.0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2.2%,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場物價運行平穩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我市繼續加大“三農”扶持力度,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千方百計擴大居民就業,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實現了平穩較快增長。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503元,比上年增長11.6%;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685元,增長6.8%;恩格爾系數34.3%,比上年下降0.6個百分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