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保護與建設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環境承載能力的前提。當前,我國生態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威脅著國家生態安全。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維護生態安全,貴在實踐、重在落實。今年的主要任務是:
一、全面完成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任務
在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的同時,啟動重點地區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今年擬安排500萬畝。制定完善工程管理和檢查考核辦法,進一步強化工程管理,確保工程建設質量。抓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森林管護和后備資源培育,繼續創新工程管理,推動天保工程區轉型發展。加快推進三北、長江等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推進百萬畝人工林基地和黃土高原地區綜合治理林業示范縣建設。林業主管部門要與各地簽訂落實防沙治沙目標責任,完成京津風沙源和石漠化治理工程林業建設任務,抓好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補助試點、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工作。認真實施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加快推進全國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出臺《國家儲備林管理辦法》,劃定國家儲備林1500萬畝。做好濕地生態補償、退耕還濕、濕地保護獎勵補助工作,搞好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試點。
二、加強生態保護的制度建設
重點推進國有林場、國有林區和集體林權制度三大改革。完善林業扶持政策,充分調動各方面造林育林護林積極性,進一步完善好落實好強林惠林政策,逐步實行惠及所有造林主體的普惠制補貼政策,擴大造林補貼和重點工程造林投資規模,提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發展林權抵押貸款。加強造林和森林經營,增強森林生態功能,加快推進西北、西南等干旱半干旱地區和其他立地條件差的地區的造林綠化,加快編制全國森林經營中長期規劃,加大森林經營質量監管和考核評價力度。進一步完善天然林保護工程政策,抓好重點國有林區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試點。
三、探索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生態補償是通過經濟手段,體現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重要環境經濟政策,通過國家財政投人和建立生態受益方責任制度,不斷增強生態服務功能供給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目前尚處探索階段,總的原則是,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推動建立開發與保護地區之間、上下游地區之間、生態受益與生態保護地區之間的生態補償機制。今后的方向是,以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為重點,建立基于主體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以跨界流域為重點,基于跨界斷面水質目標考核,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以礦產資源開發為重點,建立資源開發的生態恢復補償機制;以生態公益林為重點,探索建立森林、草地、濕地、水資源等生態效益補償機制。(范必)(來源:國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