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GDP含金量哪個省更高
2008—2012年,31省、區、市五年大考。
5年間,中國大陸地區GDP超過萬億元的省份從2008年的13個,增長到2012年的24個。與2011年6省份一同邁入GDP“萬億俱樂部”的浩大聲勢不同,2012年,僅有云南一省成為新晉GDP過萬億的省份。
2008—2012年,除西藏GDP年平均增長為9.67%外,其余30省份都在10%以上。以寧夏、安徽、陜西、四川、內蒙古、云南、貴州等為代表的中西部省份,發展速度名列前茅。而以廣東、浙江、上海、北京為代表的東部省份,GDP增速排名靠后。以GDP增長為指標,各省份在保增長的考試中可謂成績斐然。若從增長的質量觀察,區域之間的發展仍不平衡。
自2009年起,《中國經濟周刊》旗下的中國經濟研究院依據北京大學楊開忠教授提出的計算公式,連續4年推出“各省、區、市GDP含金量(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即‘幸福指數’)排名”。通過這項指標,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近年來各省份經濟發展質量的增長情況。
令人欣喜的是,2012年,全國GDP含金量平均值達0.395,創歷年來最高紀錄。與2009年相比,全國的GDP含金量已平均增長2.27%。其中,19個省、區、市GDP含金量比2009年有所提升,上升的省份占61%;兩個省份持平,10個省份相對下降。
2012年31省份GDP含金量大排名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李勇王紅茹| 北京報道
2月22日,國家統計局公布,初步核算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519322億元,比上年增長7.8%。這一速度已是進入新世紀以來GDP增長的最低速度,但仍然領跑全球。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謝鴻光用“穩中有進壬辰龍”評述去年中國經濟發展情況,并指出,面對世界經濟普遍低迷復雜環境,我國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增長較快,經濟結構有所優化,各項民生和社會事業穩中有進。
兩會前夕,各省、區、市的成績單也紛紛出爐,《中國經濟周刊》統計顯示,2012年,隨著云南省GDP邁入萬億大關,31個省份,已有24個進入GDP“萬億俱樂部”。
多位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的經濟學家對2012年的GDP增長情況表示滿意。但他們仍然指出,我國GDP增長質量有待提高,GDP的含金量應進一步提升,民生、環保等關系居民生活幸福的含義應更多地被經濟發展包含。
GDP含金量是什么?簡而言之,居民可支配的收入越多,生活水平也相應越高,GDP的成色越足。
誠如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學部委員程恩富所言,改善民生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衡量經濟發展程度與經濟實力,不只是看GDP指標,首先應看民眾收入多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高低,以及“幸福感”的高低,這體現了GDP的含金量,否則,單純的GDP增長是毫無意義的。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對《中國經濟周刊》說:“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應在經濟發展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GDP含金量如何計算?很多專家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算法。曾任山東電力集團公司高級工程師的崔健偉,2005年在《最大購買力數學模型在經濟學和社會學中的應用》一文中提出人類社會進程方程式,用來測算居民的年購買力。
《中國經濟周刊》引用的是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楊開忠提供的“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計算公式:“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得出的數值相當于人均GDP的含金量,或是居民收入的幸福指數。
“人均GDP”值,由“當地GDP”除以“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具體的計算方法是:(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統計學專家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近似值。
楊開忠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GDP的含金量要體現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真正滿足老百姓的需要。老百姓的需要有很多,最主要的是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有多少,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GDP的增長要能夠同時帶動居民收入的增長。
滬京粵:GDP含金量保持三甲
寧夏進步快,津黔藏指數回落
《中國經濟周刊》旗下智囊機構中國經濟研究院通過為期3個月的專家調研、統計、計算,從全國31個省份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月25日)中計算得出全國各省份的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即“GDP含金量”。
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大陸31個省份GDP含金量排名依次為:上海、北京、廣東、浙江、海南、江西、云南、安徽、重慶、貴州、黑龍江、福建、廣西、寧夏、山西、湖南、四川、湖北、江蘇、甘肅、遼寧、天津、河北、河南、吉林、山東、陜西、青海、新疆、內蒙古、西藏。三甲與2011年相同。
數據還顯示,GDP總量排名靠前的,GDP含金量卻并不一定靠前。2012年GDP總量排名前五的省份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其對應的GDP含金量排名則為:第3位、第19位、第26位、第4位、第24位。山東、河南的GDP總量雖然靠前,但GDP含金量卻靠后。
浙江與去年一樣,GDP和GDP含金量均排在第4位,與連續兩年GDP和GDP含金量分別排在第1和第3位的廣東,成為僅有的兩個GDP總量與GDP含金量都名列前茅的省份。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云南的GDP總量排名在全國雖然靠后,但是GDP含金量排名卻分列第5位和第7位。
2012年GDP含金量排名與2011年排名縱向比較看,寧夏由去年的第23位躍居至2012年的第14位,進步9個名次,進步最快。
對比2012年和2011年各個省份GDP含金量的數值,只有天津、貴州、西藏2012年的數值比2011年略有降低,其他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普遍都有上升。
楊開忠認為,這是由這3個省份2012年經濟高速發展的特點和方式決定的。它們的GDP增速高,且以資本密集型大項目為主要推動力。
楊開忠認為,北京、上海、廣東3個省份的GDP含金量之所以能夠排名靠前,這跟3個省份總的經濟發展階段和水平有關,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地區,排名都比較靠前。GDP含金量的計算跟居民收入密切相關。從概念上理解,居民收入是居民從各種來源所取得的現期收入的總和,不但包括個人提供生產性勞務所取得的收入,而且也包括轉移支付獲得的收入。
居民的收入來源有4個方面:一是工資性收入;二是財產性收入;三是經營性收入;四是財政轉移性支付。在北京、上海、廣東這3個地方,工資性收入相對比較高,老百姓參與經營的機會比較大、程度比較深,財產性收入也比較高,包括房屋出租、股票的投資等,肯定要高于中西部地區。再加上這3個省份的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轉移性收入也不低,體現在以上4個收入來源方面都比較高。
而江蘇、山東雖然GDP總量排名靠前,但GDP含金量靠后,楊開忠認為這跟經濟發展的階段和方式密切相關。相比而言,廣東和浙江的民營經濟都比較發達,并且廣東的消費比較高,經濟增長依靠消費拉動比較多,表現出的居民收入會高一些。而江蘇和山東兩省的發展,更多是依賴投資拉動。
含金量總體上升,但區域之間仍不平衡
三個因素促成含金量上升
在2012年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將2012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就定為7.5%,并表示,真正的目的是要實現高質量的增長。
這反映在GDP含金量的統計數據上,與2011年相比,2012年的GDP含金量指數整體上有所提升。
楊開忠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GDP含金量的總體提升有幾重因素在起作用。第一是國家在戰略上強調GDP增長跟居民收入要實現“兩個同步”,即“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這是最直接導致今年GDP含金量比2011年高的原因。二是客觀的供求關系在發生變化,比如勞動力的供求關系的變化。由于勞動力稀缺性顯現,導致勞動力報酬、工資上升,這樣老百姓的可支配性收入就會增加。三是跟減輕稅負有關。
“所以,有客觀性因素,也有經濟內在的規律,還有政策性因素的作用,而且我相信這在未來是一個長期的趨勢。”楊開忠說。
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趙振華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含金量的提高,說明老百姓收入提高了,克服了國家過去在大分配過程中,過于向政府、企業傾斜,而居民比較低的狀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產業組織研究室主任劉戒驕認為,含金量的整體上升是因為隨著經濟結構調整,有些企業面臨一些壓力,市場作用以及企業兼并重組使之淘汰了一些,同時群眾對污染等問題的關注,也使經濟增長質量提高。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不同省份之間GDP含金量指數差異加大。2012年GDP含金量排名第一的上海與排在第31位的西藏,兩者差距超過0.3。
趙振華認為,這說明區域經濟發展還不夠協調,經濟增長的分布還不夠均衡。
北京、上海更多地依靠第三產業,中西部地區這兩年增長率雖然比東部高一些,但更多地是靠第二產業。產業增加值上去了,但效益還比較低,在收入分配上,老百姓得到的增加值比較低,所以GDP含金量比較低。
事實上,由于經濟基礎薄弱,在全國經濟增速減速的時候,落后省份依然有很高的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熱情。
有統計發現,在2013年各省份兩會中,有24個省份將今年GDP增長目標定在10%及以上,而國家“十二五”提出的年均增速目標為7%。
在地方政府,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2012年和2013年文件中亦頻頻出現大額的基礎設施投資。楊開忠認為,現階段,從促進投資來說,基礎設施還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在中西部地區出現大額的基礎設施投資是正常的現象,也是中西部地區自身發展的要求。
31省份GDP含金量五年大考
去年全國GDP含金量創歷年最高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朱禁弢| 北京報道
2012年全國GDP含金量平均值達0.395,創歷年來最高紀錄,自《中國經濟周刊》旗下智囊機構中國經濟研究院年首次發布2009年GDP含金量排名以來,全國的GDP含金量近四年已增長2.27%。
中國經濟研究院通過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發展數據計算發現,2012年,19個省、區、市GDP含金量比2009年有所提升,兩個省份持平,10個省份相對下降。
滬京GDP金色最足
上海、北京連續4年牢牢盤踞在GDP含金量榜單前兩位。上海市2012年的GDP含金量率先突破0.6,不僅在絕對數量上遙遙領先全國平均水平,與第二名北京之間的領先優勢也由2009年的0.005擴大到如今的0.09。2012年,上海GDP含金量比2009年增長近32%。過去4年,上海GDP含金量的年平均增速甚至達到了9.6%,比上海市GDP近年來8.8%的平均增速還要快。
北京2012年GDP含金量也較2009年大幅提升了15%。北京雖位居榜眼,但連續兩年GDP含金量超過0.5,也將廣東、浙江、海南等11個含金量仍維持在0.4~0.5之間的省份甩在了身后。
迄今為止,上海和北京在本榜單中的地位尚無法撼動。部分原因是兩地的含金量計算公式中的分子城鄉居民收入相對較大。
上海和北京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長期穩居全國前茅。如北京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36469元和16476元,扣除價格因素后,過去5年來實際平均增長7.5%和8.7%,農民收入增速更是連續4年快于城鎮居民。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全國均值僅為北京的七成,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全國均值還不到北京的一半。
相比之下,在過去5年,天津、吉林、西藏等地的GDP增速均超過了12%,但是在GDP含金量上的表現卻稍遜一籌。
天津是GDP含金量較2009年略有下降的東部省級行政區。自2007年起,天津連續5年GDP增速位列三甲,連續3年GDP增速領跑全國。但另一方面,天津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從2008年高峰的18%持續下降,至2012年僅為10.1%。2012年的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增速也低于人均GDP增速。盡管早已躍居GDP“萬億俱樂部”,吉林省2012年的GDP含金量仍較2009年下降9%,基本保持2011年的水平。也因此,其在兄弟省市的發力沖擊下,排名比2009年倒退了10名。而西藏的GDP含金量已經連續兩年名列末位,且刷新了這一數值的新低。
回顧過去4年,不少省份在這份榜單上的席位都經歷了“上上下下”的變化。以寧夏為例,2009年居第23位,而2010年進至第20位,2011年又退回第23位,2012年則進抵第14位;江蘇則從2009年的第24位,躍至今年的第19位;江西、重慶則在第6~10名位次上輾轉騰挪。
從上海的7.5%到貴州的14%,2013年GDP增長目標仍呈現出“西高東低”的態勢。這些風格各異的經濟增速預示著各省份GDP含金量的暗中角力將日趨激烈。
廣東向京滬發起挑戰
2012年,廣東省不僅第4次位居GDP總量榜首,而且繼續鞏固了全國GDP含金量三甲的地位。
廣東省2012年GDP總量達5.7萬億元,近5年來平均增長10.2%;人均GDP約合8550美元,距離“高收入國家水平”又近了一步。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3%和13.4%,超過GDP增速。雖未公布基尼系數,但數據顯示,廣東城鄉收入比由3.15:1縮小為2.87:1。
過去5年,廣東省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于2011年開始編制實施幸福廣東指標體系。廣東省財政共投入民生支出17020億元,占支出總額的比重從53.1%升至65.8%。
改善民生、增加收入提純了廣東的GDP含金量,擴內需、調結構則扭轉了廣東一度跌出GDP含金量前十位的命運。
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2007年以來,廣東省大力扶持金融、工業設計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將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5.1∶49.7∶45.2。以核心技術攻關和產品推廣應用為重點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扎實推進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重大平臺建設,引領帶動廣東省提升開放水平、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今年,廣東省計劃: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8%,力爭2018年比2010年翻一番。屆時廣東省或將向GDP含金量榜單上京滬的座次發起挑戰。
目標:讓居民收入增長超越GDP
2012年,GDP總量增速最低、僅為7.5%的上海,第4次摘取了GDP含金量的桂冠。與西部省份動輒12%、13%的高增長相比,上海市的增速確實很低,甚至低于2011年全國的經濟增速7.8%。
但過去5年,上海GDP年均增長8.8%,城市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2007年的23623元、10222元提高到2012年的40188元、17401元,年平均增幅高達11.2%。收入與GDP年平均增幅之間的差距高達2.4個百分點,居全國前列。
如何讓改革開放的經濟成果更多為全體居民共享,是長期困擾各地經濟決策者的難題。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極大損害了世界經濟的元氣,削弱我國的外需。我國也一度采取力度較大的經濟刺激政策,以國民經濟維持8%的增速。
在這樣的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下,如何穩增長,又能提高收入?這給致力于建設國際經濟、金融中心的上海帶來了新的挑戰。
為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上海市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上海成功保持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上海市決定構建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克服經濟發展中的痼疾投資“依賴癥”,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經過5年的努力,上海經濟對房地產業、重化工業、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依賴減弱。
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末,第三產業增加值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60%,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突破1萬億元。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到70%以上。相比之下房地產業增加值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7年的7.7%下降到2012年的5.4%,
上海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更有力地改善民生將是今后5年的主要任務。
《中國經濟周刊》綜合統計各地經濟數據發現,2012年,在31個省份中,19個省份人均收入增長水平超過GDP增速,占比高達61%。耐人尋味的是,這19個省份多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盡管中西部省份GDP增速較高,但居民收入增速卻未能相應跟上。
在今年各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除了上海、廣東,包括安徽、江西、廣西、四川在內的13個省份,均提出2013年城鄉居民收入增幅高于或力爭高于GDP增幅的民生目標。盡管多個省份政府的GDP增速目標仍然保持兩位數,但顯然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已經放棄“GDP崇拜”,開始關注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