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引導我國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繁榮農業農村經濟,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精神,結合休閑農業發展實際,我部組織編制了《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貫徹執行。
附件: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發展休閑農業,對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推進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休閑消費需求具有重要的意義。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全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精神,促進休閑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一、 休閑農業發展形勢
休閑農業是貫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緊密連結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的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鄉居民對休閑消費需求高漲,休閑農業已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一)發展休閑農業意義重大。休閑農業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有市場需求、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有助于解決“三農”問題的朝陽產業,是利國利民、一舉多效的新興產業。一是推進農業功能拓展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休閑農業能夠融合一、二、三產業,將農業從單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涵養、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多功能拓展,帶動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交通運輸、人文創意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滿足城鄉居民休閑消費需要,開辟了現代農業建設新途徑。二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渠道。保障糧食及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是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發展休閑農業能夠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發展,有效拓展農民就業增收空間,成為農民“四季不斷”的重要收入來源。三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發展休閑農業能夠有效引導生產要素流向農村,帶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發展,改善農村發展環境和村容村貌;能夠加快培養一批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從而整體帶動農業生產水平、農民生活水平和鄉風文明水平的提高,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四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休閑農業以農業為依托,以農村為空間,以農民為主體,以城市居民為客源,能夠實現“大農業”與“大旅游”的有機結合,使得城鄉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為環境,必將在加快城鄉經濟文化融合和三次產業聯動發展,縮小城鄉差別,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五是豐富我國旅游產品體系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農村地區集聚了70%的旅游資源,休閑農業發展潛力巨大。大力發展集農業生產、農業觀光、休閑度假、參與體驗于一體的休閑農業,對于適應我國旅游消費轉型升級,培育新型消費業態,提高居民幸福指數具有重要意義。
(二)休閑農業發展態勢良好。當前,我國休閑農業蓬勃發展,規模逐年擴大,功能日益拓展,模式豐富多樣,內涵不斷豐富,發展方式逐步轉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一是產業規模逐年壯大。全國農家樂已超150萬家,規模休閑農業園區1.8萬家,年接待人數超過4億人次。二是產業類型豐富多樣。各地根據自然特色、區位優勢、文化底蘊、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先后發展形成了形式多樣、功能多元、特色各異的模式和類型。三是發展方式逐步轉變。休閑農業逐步從零星分布向規模集約,從單一功能向休閑教育體驗多功能,從單一產業向多產業一體化經營,從農民自發發展向政府規劃引導轉變。四是產業品牌影響擴大。圍繞“高、新、特、優、雅、奇”努力打造特色休閑品牌,一批服務能力好、休閑功能強、顧客認同度高的休閑農業品牌初步形成。五是產業效益初步顯現。休閑農業年經營收入超過1200億元以上,帶動1500萬農民受益,已成為一些地區壯大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
(三)休閑農業發展機遇難得。“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費方式的轉變、新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都為休閑農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一是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積極發展休閑農業,拓展農村非農就業增收空間;《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指出要開展農業觀光和體驗性旅游活動,規范發展農家樂、休閑農莊。地方黨委政府把發展休閑農業作為破解“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引導其快速發展。二是農村基礎設施改善為休閑農業發展創造了條件。近年來,中央和地方財政新增投資主要用于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這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撐。三是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需求動力。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4000美元,城鄉居民對休閑消費需求持續高漲,個性化休閑體驗漸成新寵;我國70%的旅游資源分布在農村,廣大農村優美的田園風光、恬淡的生活環境,必將成為休閑消費的主陣地。四是休假增多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現實機遇。國民休閑綱要、帶薪休假制度以及法定節假日的調整優化,居民休閑時間明顯增多,這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發展拉力。五是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條件保障。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農業服務體系的健全,農業生產機械化、規模化勢頭強勁,大量農民已經從繁重的農業勞作中解脫出來,這為農民依托農業產業、依靠農村資源發展休閑農業,走創業就業發展道路提供了條件保障。
(四)休閑農業發展任重道遠。我國休閑農業發展迅猛,一批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品牌優勢明顯的休閑農業企業迅速壯大,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但從總體情況來看,休閑農業發展仍存在一系列困難和問題。從產業內部看,主要存在布局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人員素質較低、基礎設施較差、投資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從外部環境看,主要存在思想認識不統一、規劃引導不到位、行業管理不規范、政策扶持滯后、融資渠道不暢、企業運行負擔重等問題。這些困難和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休閑農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必須加大政府扶持和規范的力度切實加以解決。
二、指導思想、原則、目標
(一) 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適應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變化,順應城鄉居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推進現代農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為核心,以快速推進休閑農業發展為重點,立足“富裕農民、改造農業、建設農村”,按照“夯實基礎、加快轉變、提升水平、引領發展”的思路,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創新機制,規范管理,強化服務,完善設施,打造品牌,形成“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發展新格局,推動我國休閑農業快速持續發展。
夯實基礎,是通過強化政策引導、項目傾斜和財政支持,充分發揮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主體作用,不斷強化休閑農業發展的產業基礎、設施基礎、隊伍基礎和平臺基礎,改善休閑農業的發展條件。
加快轉變,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創新休閑農業經營管理模式、產業組織模式和市場服務模式,促進聯合與協作,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從根本上實現休閑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增強休閑農業發展能力。
提升水平,就是以科技為支撐,著力培育一批休閑農業發展基礎好、素質高、自我發展能力強、示范帶動作用大的重點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增強休閑產品科技含量、文化特色和轉化增值能力,提升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整體規模、層次、素質和水平。
引領發展,就是以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需求為動力,通過體系建設和機制創新,不斷提高休閑農業的創新能力和經濟社會效益,促進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和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轉變,引領農村新型產業和新型消費業態發展。
(二) 基本原則
以農為本,科學規劃。堅持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農村為單元,按照統一生產、生活、生態,融合一、二、三產業的要求,圍繞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和農村風情風貌,分類規劃,合理布局,引導各地有序發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突出自然生態,挖掘文化內涵為重點,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統一,加快培育大中城市和名勝景區周邊、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態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傳統特色農區的休閑農業發展,變資源文化優勢為產業經濟優勢。
強化服務,規范管理。加大教育培訓、宣傳推介、營造環境力度,制定規范標準,創建示范典型,引導行業自律,實現休閑農業基地建設、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產安全、產品服務、環境保護的標準化、規范化。
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規范管理、公共服務、營造環境等方面的作用,充分發揮市場調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調動社會力量和行業協會的積極性,形成休閑農業發展良好局面。
(三) 發展目標
到2015年,休閑農業成為橫跨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新興產業,成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滿足居民休閑需求的民生產業,成為緩解資源約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產業,成為發展新型消費業態和擴大內需的支柱產業。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休閑農業點數量穩步增長,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休閑農業點增長20%,接待人次和經營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
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布局科學、結構合理、服務完善、特色明顯、管理規范的休閑農業產業帶、產業群基本形成,產業地位明顯提升。
產業類型豐富多元。創新農家樂、休閑農莊、農業示范園、農業觀光園、民俗文化和農事節慶等模式,新穎性、趣味性、體驗性進一步增強。
增收貢獻顯著提高。在休閑農業聚集地區,休閑農業收入占農民全部收入的50%以上,從事休閑農業的農民收入比本地農民人均收入平均水平高一倍。
經濟社會效益明顯。通過拓展農業功能,大幅度提高就地就近吸納農民就業的容量,促進城鄉經濟文化融合,農村面貌明顯改善,農民綜合素質顯著提高。
三、主要任務
(一)優化產業結構,擴大規模經營。以規劃為先導,挖掘文化內涵,注重參與體驗,加快創意發展,加大休閑農業資源整合力度,形成集農業生產、農耕體驗、文化娛樂、教育展示、生態環保、產品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多元化休閑農業園區。遵循休閑產業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律,以需求為導向,突出區域資源、環境和文化特色,科學配置種、養、加、銷比例,鼓勵產業間聯合與協作,構建新型休閑農業產業聯盟,打造生產標準化、經營集約化、服務規范化、功能多樣化的現代休閑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帶和產業群。農家樂和小型休閑農業企業要主動與附近的大型旅游場所加強聯合,形成功能銜接和特色互補的格局。
(二)創新發展模式,塑造產業特色。積極引導符合條件的農戶利用農業與生活資源,大力發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院、摘農家果”為主要內容的農家樂。以休閑度假和參與體驗為核心,拓展多元功能,發展功能齊全、環境友好、文化濃郁的休閑農莊。突出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充分利用農業生產過程的時空景觀,發展農業觀光園,彰顯人與自然和諧的豐收景象。挖掘包裝民俗文化,強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推進民俗村發展。全面提升農事節慶活動內涵,實現“以節會友、以節拓市、以節富民”。
(三)強化品牌建設,提升產業地位。以自然生態、田園文化、農耕文明為基礎,以誠信經營、提升內涵、保障質量為重點,積極弘揚“回歸自然、認識農業、怡情生活、生態環保”的發展理念,著力創建一批優勢產業突出、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加快培育一批經營特色化、管理規范化、服務標準化的休閑農業示范點,形成一批休閑農業特色品牌;擴大農村消費,使休閑農業成為“十二五”期間擴大內需、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途徑,顯著提升休閑農業地位。
(四)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經營水平。圍繞休閑農業產業發展要求,依托職業院校、行業協會和產業基地,分類、分層開展休閑農業管理和服務人員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對休閑農業管理人員重點開展政策法規、宏觀管理、發展理念、農業創意、信貸融資、生產安全、綜合服務等知識培訓。對一線員工開展專業知識、服務技能和服務禮儀培訓,重點培訓職業道德、作業內容、操作規程、工作方法、產品知識、安全生產等知識,增強服務意識,提升管理水平。
(五)健全服務體系,增強發展后勁。加快完善行政管理體系、信息統計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強化對各類休閑農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管理與支持力度,增強行業自律性。組織開展對休閑農業產業發展戰略、發展規律、發展政策、發展模式、管理機制等研究,增強管理的協調性和針對性。引導科研教學單位創新、集成和推廣休閑農業技術成果,建立休閑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增強休閑農業支撐保障能力。順應互聯網、物聯網和手機等新興媒體發展趨勢,拓展信息終端,加快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四、區域布局
依據區位優勢、資源稟賦、歷史文化背景等條件,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總體布局分為四類區域:大中城市和名勝景區周邊,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態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傳統特色農區。
(一)大中城市和名勝景區周邊。大中城市周邊的農業基礎好、城鎮化水平較高,已經構建起集農產品生產、休閑觀光、生態環保功能三位一體的現代農業雛形。該區域要以滿足市民多樣化消費需求為目標,積極建設以大型設施農業為基礎,以新、奇、特等高檔農產品生產為主,集休閑、觀光、度假、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休閑農業園區、農業主題公園、觀光采摘園和休閑農莊,努力打造現代農業新型產業模式。名勝景區周邊客源豐富,需求量大,具備了發展休閑農業的條件。要以功能銜接和特色互補為重點,突出服務功能,強化休閑體驗,滿足多元需求。
(二)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態區。山區、濱水地區與草原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山水、氣候、植被、生態和人文優勢,承載著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生態涵養等重要生產生態功能。該類地區要以農民就業增收為核心,緊密依托自然資源、生產資源、歷史文化與獨特民風,打破區域界限,營造特色休閑農業功能區,在保護生態環境基礎上,大力發展以農業生態游、農業景觀游、民俗風情游、特色農(牧、漁)業游為主的休閑農(山、漁)莊和農(牧、漁)家樂等。
(三)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具有發展休閑農業的獨特基礎。應依托豐富的特色民風、民俗資源大力發展休閑農業,促進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借助特有的資源優勢和廣闊的空間,創新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休閑農業的有效途徑。著力保護特色村莊和田園風光,拓展國內外市場,大力發展以農民家庭經營為基礎,以特色鄉村游、民族風情游、村落風光游等為特色的休閑農業新興休閑度假方式。
(四)傳統特色農區。傳統特色農區是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主戰場,要在穩定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供給的前提下,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立足當地農業資源、農耕文化、生產條件和自然景觀,著力發展景觀農業、農事節慶、觀光采摘、特色動植物欣賞以及農業園區等多種形式的休閑農業,強化農業生產過程和產品功能創意,增加文化內涵,創新農業發展思路,拓寬農民致富途徑,努力在傳統特色農區建成一批農業與休閑產業并舉的多功能現代農業區,提升傳統特色農區的社會經濟效益。
五、重點工程
(一)示范基地創建工程。為進一步調動地方發展休閑農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社會公眾的參與熱情,農業部和國家旅游局將持續開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創建活動。通過創新機制、完善標準、優化環境、規范引導,逐步使休閑農業由單一休閑服務向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現代服務業一體化延伸,形成主題鮮明、特色突出、內涵豐富、產業完備、功能齊全的休閑農業示范基地,帶動全國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到2015年全國建成一批休閑農業示范基地。
(二)知名品牌創建工程。圍繞生產、生活、生態、人文等內部要素,接待能力、就業人數、休閑收入、游客感受等外部因素,統籌設計評價指標,分類開展以全國最有魅力的休閑鄉村推介、全國休閑農業星級評定為核心的休閑農業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有影響的休閑農業知名品牌和節慶活動,提升產業影響力、社會認知度和產品知名度,引領休閑消費熱點的形成,提高全國休閑農業發展水平和經濟社會效益。到2015年全國培育一批休閑農業鄉村和星級休閑農業點。
(三)支撐體系建設工程。圍繞休閑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加快建設休閑農業公共服務平臺,形成集全國休閑農業信息服務、管理咨詢、營銷推介、物流交易、虛擬展示為一體的現代信息支撐體系,為休閑農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借鑒相關行業管理經驗,遵循休閑農業產業發展規律,制定休閑農業行業標準,規范休閑農業設施建設和服務。加強休閑農業設計研究體系建設,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一批休閑農業設計研究中心。
(四)從業人員培訓工程。將休閑農業從業人員培訓作為一項公益性工程納入國家財政支持范疇,加大投入力度,擴大培訓規模。組織專家精心編撰培訓教材,確保培訓質量。依托各類培訓機構,大力開展休閑農業管理和服務人員培訓。充分運用現代傳媒技術在培訓方面的優勢,加大遠程培訓,顯著提升信息化對休閑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到2015年全國從事休閑農業的從業人員大部分參加過專門培訓。
(五)鄉土文化挖掘工程。鄉土民俗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休閑農業持續發展的靈魂。針對目前休閑農業區域同構和產品同質問題,“十二五”期間,要加大鄉土民俗文化收集整理挖掘力度,開展全國休閑農業鄉土文化藝術園創建活動。按照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理念,就地取材挖掘田園文化,尋幽探微發揚山水文化,追根溯源傳承建筑文化,去偽存真濃縮民俗文化,促進鄉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形成鄉土民俗文化區,加快鄉土民俗文化的推廣、保護和延續。
(六)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加快休閑農業場所的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明晰的路標指示和完備的停車場。參照相關規范標準,改善住宿、餐飲、娛樂、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等服務設施,使休閑場所和衛生條件達到公共衛生標準,實現垃圾凈化、環境美化、村容綠化。加強休閑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建設,在動植物新品種引進、現代種養技術示范、設施農業生產設備、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等方面加大建設力度,為拓展農業功能創造條件,使消費者“乘興而來、放心休閑、滿意而歸”。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建立以農業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參與的休閑農業行業管理體系。省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設立專門的機構,基層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安排專人從事休閑農業管理工作,確保本規劃順利實施。要按照規劃精神,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區域發展規劃,并納入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要加大對行業協會和中介服務組織的管理支持,引導休閑農業有序發展和規范經營,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二)完善政策體系。各地要加大休閑農業政策扶持力度,爭取把休閑農業場所納入政府采購體系。貫徹《國土資源部 農業部關于完善設施農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精神,依法對休閑農業用地進行管理。要加大相關政策銜接力度,爭取“農家樂”經營戶減免營業稅政策,休閑農業場所銷售自產的初級農產品及初級加工品享受免稅政策,休閑農業用電享受農業用電收費政策。各級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休閑農業發展的政策性意見,指導本地區休閑農業的規范發展。各地要結合實際,爭取在土地使用稅、房產稅、營業稅、教育附加費、城市建設費、排污費、垃圾處理費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
(三)優化發展環境。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大管理服務的力度,為休閑農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要加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力度,有效銜接供需,進一步宣傳推介農耕文明、鄉土文化,普及農業知識,讓消費者方便、及時、準確地獲得休閑農業的真實信息。做好休閑農業的統計分析工作,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四)加大政府投入。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對休閑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現有基本建設和財政資金項目要向休閑農業傾斜。要將休閑農業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納入當地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予以支持。各級政府要逐步建立休閑農業發展基金,專項支持休閑農業的規劃制訂、基礎設施建設、宣傳推介和產業促進等工作。
(五)拓寬融資渠道。鼓勵民間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伙等多種形式參與休閑農業開發和經營。鼓勵農戶以土地使用權、固定資產、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多種生產要素投資休閑農業項目,以互助聯保方式實現小額融資。鼓勵金融機構對信用狀況好、資源優勢明顯的休閑農業項目適當放寬擔保抵押條件,并在貸款利率上給予優惠。貧困地區要積極協調,爭取將休閑農業發展納入扶貧開發貸款扶持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