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幾個三峽移民正在搬家。(資料圖片)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隨著湖北十堰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使得丹江口庫區18.2萬居民都踏上了搬家路。這些居民的生活因此改變軌跡。他們有的離開故土,走向陌生的鄂北崗地;有的就地后靠,推倒老屋,重建家園。那么在建國后,我國經歷了哪幾次重大的移民工程?移民書寫了怎樣的歷史?
建國后比較大規模的移民工程,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三峽工程。三峽移民持續了18年,在2010年10月結束。在這18年來,重慶、湖北兩省市的130多萬移民群眾搬離了祖祖輩輩居住的故園,在千里之外重新安家,20個區縣的上千家工礦企業被淹沒、關閉,上百座城鎮被拆遷。三峽大移民,決不是百萬人口的簡單重組,引發了巨大社會變遷。
三峽水庫庫區山高坡陡,人多地少,二三產業不夠發達,移民環境容量不足,移民安置難度很大。庫區的很多城鎮需要重新布局,工礦企業需要重組,農村移民、搬遷企業職工需要重新就業,實際上是庫區社會經濟系統的重建。然而正是這130萬移民的無私奉獻。有力支持了三峽工程建設順利進行,確保了工程各項效益如期實現。
今年5月啟動的陜西南部三市移民搬遷工程,比三峽移民涉及人數更多。未來10年,陜西將在陜南秦巴山區和陜北白于山區移民搬遷279.2萬人。這次移民工程啟動的是為了保障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發展。
陜南地區山區比較多,經濟基礎薄弱,自然災害頻發,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而且威脅到山區群眾的生命安全。陜南地區去年曾遭遇“7·18”特大暴雨泥石流災害,導致12人死亡,17人失蹤。
陜南移民工程涉及的居民將按照城鎮安置、移民新村安置等多種安置方式選擇新住宅的建設地,進行集中或分散的建設。(中國之聲編輯解朝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