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公車治理,難在哪里?
專家分析,部分地方“特權意識”根深蒂固,違規使用公車成本過低,現有不少改革方案缺乏相應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等都是公車改革難以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
據國家發改委有關調研報告顯示,公車使用存在三個“三分之一”,即公用三分之一,領導及家屬私用三分之一,司機使用三分之一。
一些工薪階層人士表示,多年來幾乎每次公車改革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改革方案中對于違規單位和負責人懲罰措施過輕可能是重要原因。
一位北京市政府某職能部門的資深公車司機私下向記者坦言,領導用車對外都是以單位名義,即使監管也很難進行。
最近一份有關公車改革原因的分析報告顯示,公務車使用者代表了反對公車改革的主要利益方。該調查分析顯示,在財政資金使用缺乏監督和制約的情況下,若相應管理體制不改,公車改革很難有實質性突破。
有專家對記者表示,公車改革難以徹底進行的實質是,其改革損害了部分地方政府相關負責人的既得利益。這些公車本身的受益者同時又是公車改革的決策者,要他們來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很難真正實現“公平的比賽”。
甚至有部分地方在公車改革過程中“走了樣”,背離了改革初衷。最后的結果是將公車改革演變為變相提高地方領導收入的手段。前一段時間媒體曝光的“遼陽市弓長嶺區書記、區長一年享受8萬元車補待遇”等之類的怪現狀便是明證。
社會學專家郭簃認為,這樣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會極大地挫傷公眾對地方政府的信任度,損傷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葉青曾連續八年給全國兩會上書,要求進行“公車改革”,即革“政府官員配備的公務用車”的命。他對記者坦言,公車改革越來越難,因為很多地方制定政策的人,制定修改方案的人,就是“享受公車的人”。
一步到位?循序漸進?
近年來中央各項相關舉措尤其是今年以來種種動作顯示,徹底的公車改革已勢在必行,迫在眉睫。然而究竟應如何實現公車改革最終目標,是一步到位,還是循序漸進,實行所謂“自然”過渡?業內外尚存在著一定分歧。
調查中,有學者對記者表示,公車改革要改就要徹底,不留死角。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袁剛教授直言不諱,對于那種浪費納稅人錢的公車使用一定要一改到底,不留后患。最好不要出現什么過渡期。
也有專家表示,公車治理持續至今,很難徹底進行,說明一步到位的改革不一定符合現實國情。為此,葉青曾提出與其一刀切,不如“雙軌過渡”的建議。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任建明副主任認為,公車改革基本思路是貨幣化和市場化,要大量減少公車配備,改成貨幣補貼方式。他承認公車改革需要循序漸進,出臺黨政機關違規公務用車處理辦法是必經階段,但他呼吁國家不僅僅應在原有規定上設立處罰辦法,更應將“何時到位”提上日程。
這方面,研究公車改革的不少業內人士對于杭州公車改革頗為推崇,葉青認為,“杭州車改目前是最成功的。”他表示,杭州車改最徹底,公車一部不留。有可能回到上世紀50年代的基本規則(前提是發車補),闖出新天地。此外,該車改有助于喚醒公務員良知,轉變為官理念,真正為國家為人民節約每一分錢。
據記者了解,國外不少國家對公車配備及使用有嚴格約束。有些國家只有內閣部長可配專車,僅限執行公務。最近幾年法國、德國都曾出現政府部長因公車私用,迫于輿論壓力而辭職。
溫家寶總理近期表示,對于公車私用問題,“應該管得住,必須管得住”。他強調,最根本的是兩條:第一條就是公開透明,要讓任何一項行政性支出都進入預算,而且公開讓群眾知道,接受群眾監督;第二條就是民主監督。(記者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