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資料圖:2010年3月21日,四川東方汽輪機有限責任公司德陽八角新基地的工人在裝配一批風機輪轂。在地震災害中遭受巨大損失的東方汽輪機有限責任公司,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竭盡全力實施災后重建,及時恢復生產。
中新社成都5月9日電 題:震后經濟版圖“變臉”“四川制造”重振雄風
中新社記者 李佳佳
地震前,北川羌族自治縣副縣長李斌做夢都想在當地搞工業集中發展區,“但在老北川縣城根本找不到一塊兒集中連片的土地”。“5.12”汶川大地震后,北川走出大山進行異地重建,盤踞李斌腦海多年的心愿,眼瞅著就能在新縣城得以實現,這讓他非常興奮。
與李斌有同感的還有綿竹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劉永清。因為地震,綿竹工業企業全面受災,礦產資源臨時性停產,隨后又有東方汽輪機廠的遷移,“綿竹的工業水平至少倒退了10年以上”。
如今,綿竹抓住恢復重建的機遇,工業不但沒有一蹶不振,其原有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食品業,更是在災后重建中迎來了春天。
或就地恢復生產,或轉移搬遷廠房,或轉而另覓他徑,或產業換代升級,震后三年的災后重建,對四川經濟意味著浴火重生,機遇、挑戰并存的同時也給此間的經濟“版圖”帶來新變化。
在綿竹百年老字號劍南春的包裝中心內,全新包裝的劍南春酒正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地震發生時,劍南春一個包裝車間廠房瞬間坍塌,基酒庫里的陶瓷缸在碰撞中轟然破裂,基礎酒和陳年酒損失近四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人民幣10億元。但僅用了80天,隨著“天益老號”等部分釀酒車間恢復生產、新建的大型全鋼結構包裝中心的正式啟幕,“救災自救”的劍南春成為災區最早全面恢復生產的大型企業之一。
與劍南春固守一方清泉不同,同在綿竹的東方汽輪機廠卻選擇于德陽八角井鎮異地重生。如今走入新東汽,藍白二色的幾十座大型全鋼架廠房列陣聳立、氣勢恢宏,龐大的生產區域竟沒有一根煙囪,鑄造、鍛造等熱加工廠房都有消煙除塵裝置并作無害化處理,當地政府對此評價頗高:“東汽在地震災區重建和災后經濟轉型中具有示范效應”。
有人形象地將震后三年四川農業的產業重建形容為由“原地起立”到“發展起跳”,怎么“起”?如何“跳”?外界紛紛對此抱持濃厚興趣。
翻看現在的四川農業地圖,以彭州、江油等為主的外銷加工蔬菜區;以松潘、理縣等為主的山區秋淡蔬菜區;以汶川、茂縣、蒼溪、都江堰為主的龍門山脈特色水果產業帶;以北川、平武、青川、旺蒼等為主的川東北富硒茶產業帶……三年前的滿目瘡痍早已變得生機勃勃,四川省特色效益農業產業正逐步由零星散狀向帶狀、塊狀聚集發展,農業產業的調整升級不言而喻。
同樣的三年,在都江堰、汶川、北川所呈現出的又是另一番光景。依托著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震后經濟發展逐步向旅游產業傾斜成為上述地區最顯著的特點,尤其在映秀、水磨、水鄉這樣羌寨藏寨的集中地,更是在發展旅游項目中嘗到了轉型的甜頭。
在北川第一個羌族特色旅游山寨——擂鼓鎮曲山鎮的石椅羌寨,“羌家樂”旅游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山村的新出路。據石椅羌寨村主任陳華全介紹,地震中他們村60%以上的房子都倒了,下山的路也斷了兩處,全村損失慘重。陳華全等人帶領村民開始自救重建家園,最先瞄準的就是先前已有一定規模的農家樂旅游業。
今年4月,石椅羌寨被評為四川省鄉村旅游示范村,他們生產自救的經驗也引來其他災區的人前來學習。記者還了解到,根據北川災后旅游規劃,未來將重點發展羌族特色的鄉村旅游,古老的羌族文化將重新煥發生機。(完)